-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申报汉语言文学合格本科专业情况说明-宝藏
第六章 文献的辨伪 一、什么是辨伪? 考辨古籍的真伪,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古籍整理、史料鉴别的一项基础工作。辨伪的任务,包括对古籍名称、作者、年代真伪的考订,也包括对古籍内容、史实、学说真伪的考辨。 二、为什么要辨伪? 郭沫若:“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三、伪书的类型 不同的学者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从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分3类: 1、主观故意作伪的伪书。 2、主观过失造成的伪书。 3、客观因素促成的伪书。 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分析,伪书主要可分为4类: 1、内容形态全伪之书; 2、内容真伪混杂之书; 3、内容真而形态伪之书; 4、本真而误认有伪之书。 从实现方式的角度分析,伪书主要可分为8类:1、有掇拾古人之事而伪者;2、有挟辑古人之文而伪者;3、有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者;4、有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者;5、有自隐假托他名而伪者;6、有剽窃题属自名而伪者;7、有后世臆改妄题而伪者;8、有后世增补附益而伪者。 四、文献作伪的原因 1、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 2、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 3、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 4、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 5、伪署作者而产生的伪书。 6、好事妄为而产生的伪书。 五、古籍作伪手法 1、伪改书名、作者以充罕见之书 2、增删刻书牌记 古书中的牌记是考证一书的出版人、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重要依据。有无这块牌子,书的版本价值是很不一样的。王国维亲笔题跋的明嘉靖刻本《孔子家语》,书商在右上角竖行题称“陈眉公先生重订”。 3、剜改序跋 剜改序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撤换序跋冒充古刻旧刻而从中获利,在古书版本造伪中亦是司空见惯的。清初刻本《诗人玉屑》,书前原有“处顺堂藏板”的刻书牌记,且有“重刊元本”字样。 4、染纸造蛀以充古刻旧刊 5、版本杂拼 用几种不同版本杂拼成一部书,是书贾出售残本的一种作伪手段。一般以一种较好的残本作为基础,残缺卷用其他版本或其他书拼配,再进行加工,掩饰杂拼的痕迹,以完整的原刻本的面貌出现。 6、割改目录、卷数 目录是全书的纲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书的章节体例,可以借以了解古书由于刊刻者、刊刻时间不同,因而目录卷数会产生差异。书贾常常利用这个特点,删割目录,剜改卷数,以残本充全书。 六、文献辨伪简史 古人很早就开始了辨伪的工作。孟子读《尚书》,就曾经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具体的辨伪工作见诸记载的,要以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为较早。刘向、刘歆父子的辨伪主要成绩见于《别录》、《七略》。二书已佚。 继刘氏父子之后,东汉又有不少学者做过零星的辨伪工作。例如史学家班固,有感于当时好事者取奇言怪语附会为东方朔作品,便在《汉书·东方朔传》中罗列了东方朔的所有作品,以刘向《别录》为依据,将东方朔作品的真和伪划清了界限。《汉书?艺文志》所载古书,好多都是伪书。凡书名下注有“依托”、“似依托”等字的,就是班固辨伪的注文。 两晋以降,至于隋代,佛门高僧的辨识伪经使古籍辨伪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一些目录学著作中出现了关于辨伪的门类,这样,辨伪在目录学中有了独立的一席地位,梁代僧佑还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辨伪的方法。 到了唐代中叶,疑古辨伪之风开始发扬,刘知几作《史通》,有《疑古》、《惑经》二篇,对《尚书》、《春秋》提出疑问。 宋代疑古风气又进了一步,有的学者甚至怀疑经书。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辨《系辞》、《文言》以下非孔子作。其辨说的宗旨是,《系辞》等杂取众说,择之不精,显然非出于一人,不是圣人所作。这就从思想统一、内容统一的角度提出了辨伪的原则。欧阳修还对《周礼》提出了质疑,认为《周礼》是后出之书。 在《诗辨妄》中,郑樵指出: “《诗》、《书》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 朱熹,则是一位思想家,在许多方面,由于朱熹具有犀利的洞察力和系统的思想,他能对许多古史提出新的见解。 宋代的辨伪成就也体现在目录学著作中,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文献中指斥了一些伪书,继承了《汉书·艺文志》以来的辨伪方式,对后代辨伪书目的形成具有不小的影响。 金元的辨伪工作较为单弱,只有王若虚、金履祥等略有所为,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比较集中地集录了唐宋人考辨诸子的材料。 明代在辨伪方面也出了几个著名人物,如宋濂、梅鷟(zhuó)、胡应麟等人。宋濂作《诸子辨》,梅鷟著《尚书考异》、《尚书谱》等书,力斥古文《尚书》之伪,认为它是皇甫谧伪造。 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胡应麟《四部正讹》3卷。 胡应麟《四部正讹》和宋濂作《诸子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