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新世纪二版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猩红热新世纪二版课件

临床表现 恢复期:皮疹于3-5天后颜色转暗,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体温渐趋正常。热退后不久开始脱皮(按出疹先后顺序),皮疹越多,脱皮越明显。先见脸部糠屑样脱皮,渐及躯干,最后四肢,亦可见大片状脱皮。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特点:脱皮、无色素沉着 血分析 咽拭子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 猩红热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1、结合病程: 前驱期:邪侵肺卫 出疹期:毒炽气营 恢复期:疹后阴伤 2、辨顺逆:“察痧、视喉、观神、切脉”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辨证 顺证:痧色红润、外透顺利,咽喉浅表糜烂,神 志清楚,脉有力——正气较盛,邪气透达 逆证:痧疹稠密、痧色深紫挟有瘀点瘀斑,喉烂气秽,神昏谵语,脉细数无力——正不胜邪,邪毒内陷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祛邪 治法 辨证论治 邪在肺卫 辛凉清解,透邪外出 热极化火 清火解毒 阳明腑实 苦寒攻下 气营(血)两燔 清气凉营(血) 余毒伤阴 清热养阴 辨证论治 (一)邪侵肺卫 症状 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表证 辨证 见于初期,为时短。 治法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 解肌透痧汤(桔梗、甘草、射干、马勃、牛子、荆、蝉、浮萍、葛、银、翘、大青叶、僵蚕) 淋巴结肿大+夏枯草、地丁。 辨证论治 (二) 毒炽气营 症状 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糜烂,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赤紫呈片。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燥,舌质起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质红绛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辨证 本病的主要阶段,热毒炽盛,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 凉营清气汤(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生石膏、竹叶、黄连、银、翘、栀子、石斛、芦根、玄参、薄荷)疹透不畅+淡豆豉、浮萍 辨证论治 便秘+生大黄、芒硝;神昏抽搐+安宫牛黄丸(3岁,1/4粒;4-6岁,1/3粒;6岁,1/2粒;2次/天)。 现代研究: 1、通下法具有增强胃肠蠕动、改善肠管血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菌、消炎、排除肠道及全身的毒素,促进新陈代谢;通过对肠道的局部刺激作用,引起全身性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 2、开窍息风法具有解热、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纠正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镇静、强心等作用。 辨证论治 (三)疹后阴伤 症状 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或见午后低热,咽部糜烂疼痛减轻,痧疹隐退,皮肤脱屑,唇干口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 辨证 恢复期,肺胃阴伤,余热未清者有低热、咽喉疼痛。 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桑叶、甘草)咽干痛+玄参、桔梗、芦根;便秘+火麻仁、蒌仁;低热+地骨皮、银柴胡、生地。 其他疗法 一 .外治法 1. 喉风散 2、超声雾化吸入 二 . 中成药 1 . 新癀片。 2 . 牛黄解毒片。 3 . 六神丸。 4 .清开灵、双黄连注射液 三.针刺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二、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 1、作用:迅速消灭病原菌,预防和治疗脓毒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风湿热的发生。 2、剂量:5万-10万U/kg,分2次肌肉注射,或口服,疗程7-10天。重症用静脉滴注,10万-20万U/kg/天,分2次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疗程7-10天。青霉素过敏者改用大环内酯类或头孢菌素类 3、ASO滴度较高者,可用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月1次。 1、流行期间易感儿少去公共场所.。 2、患儿隔离至接受治疗后7天。 3、易感儿童隔离观察7~12天。 3. 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复感新邪。 4. 清淡饮食,忌煎炸油腻之品。 5. 皮肤、口腔护理。 预防与调摄 时行病 临床主证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治疗 小结 * 定义 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丹痧 疫痧 烂喉痧 烂喉丹痧 猩红热 别名 《丁甘仁医案·附喉疾证治概要》:独称时疫烂喉丹痧者何也?因此症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应寒反温,春寒犹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证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疠郁于内,蒸腾肺胃二经,厥少之火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