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承接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承接点

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承接点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这两大出土文献主体都是佛教文献,都存在大量的西夏文献和其他少数民族文献,这为两大文献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敦煌学研究者直接参与黑水城文献的研究是黑水城文献迅速走向纵深的一条捷径。敦煌学向黑水城文献延伸,不仅存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   关键词:敦煌学;西夏学;黑水城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15-05   黑水城文献在近代出土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近代学术史的第五大发现[1]。时代构成上,黑水城文献的主体是西夏和元代文献,同时还有部分唐、宋、辽、金时期的文献。它的发现实现了五大材料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其成为完整的序列链条。五大材料中,它和敦煌文献时代最为接近,因此,自发现之后就和敦煌文献联系密切。本文拟就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己之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 敦煌、黑水城文献之间的相似性   敦煌和吐鲁番文书虽然出土地点不同,但在敦煌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将二者相互结合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共识。这是因为吐鲁番和敦煌文书二者时代接近,大致属于隋唐这一阶段,吐鲁番文书比敦煌文书要稍微早一些,与敦煌文书在时代上相互衔接。因此,两个地方的文书关系非常密切。黑水城文献在时代上也与敦煌文书相衔接随着近年俄藏、英藏以及中国藏黑水城文献的整理和公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做敦煌文书与黑水城文献的贯通工作。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为打通敦煌文书与黑水城文献的节点提供了可能。孙继民先生撰文指出,二者学科性质相近,都是中国近代新发现五大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五大新材料中学缘最近的两大学科。同时,由于二者发现的国际文化背景相同,文献最初流散的命运归宿相似[2]。实际上,除孙先生所讲的几点外,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尚有多处。   其一,敦煌文献和黑水城文献的主要发现地均与佛教场所相关,因此注定这两大材料的主体是佛教文献,这样在佛教史研究中可以前后发明,左右??补。众所周之,敦煌文献的主要发现地点是在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佛经,约占敦煌文献中英藏的85%,法藏的65%,俄藏的90%,北图藏的95%,所以数量非常巨大,总数约在45000号左右。黑水城文献的发现地点主要是在位于黑水城遗址西约400m的大佛塔,这也决定了黑水城文献的九成以上也是佛教文献,其中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是西夏文佛经,有400多种,数以千卷计。英藏黑水城文献约4000件,全部残页7300个编号。其中世俗文献的手写卷子约占整个英藏黑水城文献的23%,佛教典籍约占77%。另外尚有诸多文献性质不清,因此这个统计数字并不完全准确,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藏黑水城文献也是以佛教典籍为主体的。从文献主体构成可以看出,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为研究和探索中古时期河西佛教问题提供了契机。崔红芬女士《西夏河西佛教研究》一书,在打通敦煌、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关键环节上,做了有益的尝试,用以说明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以及佛事活动与归义军时期是一脉相承的[3]。沈卫荣先生更是认为黑水城汉文佛教文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多部不见于现存各种汉文《大藏经》中的重要佛经,以及西夏和元朝时期翻译、流通的藏传密教仪轨手写本,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汉译藏传佛教文献。黑水城佛教典籍表明,从高昌回鹘到西夏和蒙古时代,西域依然扮演着东西文明之熔炉这样一个角色,11—14世纪西域地区之佛教历史一脉相承,在高昌回鹘、西夏和蒙古的宗教信仰中均占主导地位的既不是汉传佛教,也不是印度佛教,而是藏传密教[4]。   其二,敦煌和黑水城两地都曾置于西夏政权的统治之下,因此两地出土的文献以及保留的历史遗存是研究西夏史必不可少的材料和物证。公元1030年,党项族攻占肃、瓜、沙等州,从此开始了党项政权对敦煌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20世纪6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合作开展敦煌西夏资料的调查研究。对相关洞窟从文字题记到艺术风格进行科学记录和研究,最后将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洞窟数目由几个改定为80多个,大大改变了对洞窟布局的认识。这80多个石窟中的精美壁画为研究西夏时期的佛教提供了实物证据,历来受到西夏学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关于敦煌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学术界存在多种说法,但均在党项占领敦煌之前,因此敦煌藏经洞中没有西夏时期的文献。但莫高窟北区曾出土了部分西夏时期的文献,1908年2月,伯希和曾对莫高窟北区进行发掘,在第181号洞发现汉文、藏文、婆罗谜文和回鹘文的残卷,同时也有一些西夏文刊本短篇残书;在第182号洞发现了相当多的漂亮藏文写本残卷,其中仅仅有二三件刊本为西夏文残书[5]P383-390。近年经过中国学者的不懈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