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评估第一节发热精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症状评估第一节发热精要课件

必 须 注 意 必 须 注 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六、护理评估要点 1.起病缓急、发热的程度、热期和热型 2.发热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有无食欲与体重下降、脱水等营养与代谢型态的改变;②有无意识障碍等认知与感知形态的改变。 3.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包括有否用药,药物种类、剂量及疗效;有无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方法及其疗效。 七、发热的相关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2.体液不足: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和/或液体量摄入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发热代谢率增高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惊厥。 5.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 6.与原发病有关的护理诊断。 八、伴 随 症 状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2.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3.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 4.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5.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提问? 1.什么是发热? 2.导致发热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致热源可分为哪几大类? 3.致热源致发热的机理? 4.发热分为哪两类。以哪类最多见? 5.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几类原因? 6.发热的临床分度? 7.体温上升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8.高热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9.什么是稽留热? 10.什么是弛张热? 11.发热的护理评估要点? 12.发热的相关护理诊断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一节 发热 发热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正常人体温和生理变异。熟悉发热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及与发热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发热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护理评估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识记 1.发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评估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理解 1.发热的发生机制。 2.发热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 运用 1.能识别异常体温,区分发热的临床分度。 2.能根据发热的临床表现特点确认其所处阶段,列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并找出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 目 录 一、发热的概念 二、正常体温 三、发热机制 四、病因 五、临床表现 六、护理评估要点 七、发热的相关护理诊断 八、伴 随 症 状 一、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二、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发 生 机 制 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 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 屏障 发 热 通过激活 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三、发热机制 ㈠ 致热源性发热 致热源性发热是导致发热的最主要因素。致热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致热源致发热的机理: 外源性致热源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之形成并释放白细胞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内源性致热源。后者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之上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战,产热增多。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㈡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四、病因 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感染性最多见。 ㈠ 感染性发热 ㈡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几类原因 ㈠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㈡ 非感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