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不是最美好,却是最难忘.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青岁月不是最美好,却是最难忘

知青岁月不是最美好,却是最难忘   2012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知青》,让我们不禁再一次回想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4年前的2008年,金秋十月,我们一群40年前下放在安徽省定远县西三十里店乡向阳村的知青,从蚌埠、滁州等地又一起来到了当年下放的地方。都是50多岁的人了,早没有当年的激情,但当车子到了村庄,看到来迎接我们的乡亲,握住他们的手,心中还是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离别近40年了,当年的乡村起了什么变化?当年一起干活的青年,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房东,当年的领导,还有哪些认识的人?他们还在吗?他们的情况好吗?我们都想见见,都想当面道一声问候。   初到农村时的集体生活   沿着村前的小路,我们首先想去看看刚到农村时住过的房子。刚到农村时,由于农村几乎没有空余的房子,知青都是几人一组,分散在各个村民组,有的被安排住在农民家,有的住在烟炕,我和另外两个男知青,安排住在曾经养过毛驴的小屋。小屋虽又小又旧,但周围的环境很好。水井离得近,门前就是一个大水塘。夏天涨水时,农村孩子在塘口流水处逮鱼摸虾,以很低的价钱卖给我们。春天农忙开始了,我们要开始参加劳动。下小烟苗,点玉米的活还不累,要一担担把农家肥运到地里,完成一定数量的打秧草(缺乏肥料,把嫩绿的草割下,放在地里沤制后做肥料)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中午收工回到家,一动都不想动,赶快和衣躺下睡一会。想到下午还要上工干活,迅速烧一点饭,就一点小咸菜,随着上工的号子声,再出去干活。现在,我们再来探寻当年住过的房子,时过境迁,房子早不在了,水井也不在了,只有水塘挖得更大,一切早变样了。   沿着两边长着高大杨树的道路,我们来到当年知青曾经住过的大瓦房。我们下放的地方经济落后,基本上都是土墙草房。由于村是县里的学大寨点,就盖起了一排20间石墙瓦顶的房子。在那个年代,这20间瓦房无疑像皇宫般引人注目。为便于管理,也给村里树立形象,1969年的夏天,村支部决定让全村的知青一起住进大瓦房,过知青集体生活,自己管理自己。我们18个知青每人交出相等数量的粮食和购买油盐的少量菜金,烧饭按男女及技术???配,每天轮流排定两个人值班,其他人都到各自的村民组参加劳动。大家劳动归来时,可以喝到烧好的水,吃到做好的饭菜。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虽然是在收获的季节,饭也不可以放开吃。每天只能按照一定量的米下锅,吃饭时每个人按照大致的数量去盛,虽然大家都很注意了,由于各个村民组下工有早有迟,18个人又不能都在同一时间吃,后来的人经常不是没有菜,就是饭不够。虽然如此,大家也很谅解。晚上,各自都搬个小板凳,自然汇集到到大瓦房门前。月光下,相互交流当天发生的有趣事情。接着,一个男知青弹起了秦琴,大家随着乐曲一起唱了起来。歌声随着清风,飘散在乡间的夜晚。乡亲们说,知识青年又在唱歌了。在歌声中,我们消除了疲劳,忘却了身在异乡。我们这个知青集体,由于缺乏组织领导和物质基础,完全靠自我安排,只维持了3个月时间就解体了。分开时,大家的心情是复杂的,分开后,各自又都回到原来的住处。   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有空闲时,我们沿着村前、村后的泥泞小路到群众家串门,看看农民的生活情况。我们所在的西三十里店乡属于凤阳山抗日根据地,曾为革命斗争做出过重要贡献,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传闻。但革命成功后,群众的生活好的时候少,缺衣少粮的时候多。“十年动乱”期间,缺粮无油是常有的事。春天里,有的人家甚至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我记得有一户姓薛的人家,家徒四壁。全家四口人,冬天床上仅有一条薄薄的被子,大人小孩都无衣出门。当粮食不够时,国家首先供应我们知识青年,供应农民的,常常不能按时,品种也差。身在农村,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农村真落后,农民真苦。我们知识青年下放在农村,生活虽然不好,但比较绝大多数农民还是好多了。虽然如此,乡亲邻居还是乐于在生活上热情帮助我们。这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也是我们下放农村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   下放知青谁也不知道以后何去何从,努力适应着农村的生活。对未来变化寄予希望的,在劳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总是表现突出一些,也学着农民养猪种菜。在窄窄的田埂上,在乡村的道路上,到处都能见到我们知青的身影。虽然营养不好,我们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起来。春天里,我们沿着下山的路,肩上担着秧草;夏天,我们肩上担着麦捆;秋天,肩上担着沉沉的稻子。冬天里,多数知青没有回家,卷起铺盖和农民一起来到齐顾郑水库工地,肩上抬着两大筐黄土,从百米外送上几十米高的坝顶。为了忘却劳累,我们学着农民时而哼着小调,时而喊着号子。   下放农村的当年,有一点特长的知识青年,都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排练了《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也排练一些自编自演的小节目。虽然演员的服装、演出的道具、灯光条件都很差,连麦克风也没有,但在那个文化生活及其匮乏的年代,演出很受群众的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