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话中苏诗批评与论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诗话中苏诗批评与论争

宋代诗话中苏诗批评与论争   摘 要:宋人诗话作为宋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给予苏轼高度的关注。在对东坡其人、其诗歌创作的品评中,多数持褒扬态度,也有少数品评是对苏轼诗法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对其以文为诗、怨刺诗风、求奇求巧及用典等问题上。正是这些批评与指责,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论争。究其原因,是对苏轼所开创的不同于唐诗传统的“宋调”的论争,是诗歌评判标准的分歧。   关键词:宋诗话;苏轼;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22-02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巨匠。他以崇高的人格、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学者,对宋代诗风的最终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宋代以诗话为特色的文学批评中,苏轼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宋人诗话对苏轼诗歌的品评,较多的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称赏溢美之词。但也有少数学者对其诗法持反对、批评的态度。这些批评引起了时人及后人的不断论争。概括而言,对苏诗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诗的“非本色”: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是指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及字法引入诗歌中的创作方法。唐代杜甫最先具有了“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到了韩愈则进一步发展,而苏轼更是把此法发扬光大。正如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所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1]56   对于“以文为诗”的诗法,宋人并不完全认同。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第一次提及“以文为诗”这一概念,他认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2]309陈师道并不赞同韩苏创作的“非本色”论,认为诗词应有各自独特的体格和风貌,要保持本色而不宜打通。张戒《岁寒堂诗话》对此则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批评:“《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健,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3]455张戒极力指责苏黄的诗法破坏了以审美为主的传统诗歌的原则,认为苏??“以文为诗”造成了后世诗人偏离诗歌本质的创作滥觞,因此对其大加批评,并且提出“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宋人赞赏苏诗的这一新特色。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便论到:“东坡之文妙天下,然皆非本色,与其他文人之文、诗人之诗不同。文非欧曾之文,诗非山谷之诗,四六非荆公之四六,然皆自极其妙。”[3]323他指出,苏轼的创作虽不同于欧阳修、王安石等宋初诗人,体现出一种新变,但其结果是“自极其妙”的。刘辰翁更是直接肯定了苏轼“以文为诗”的诗法,认为:“惟韩、苏倾竭变化,如雷霆河汉,可惊可快,必无复可撼者,盖以其文人之诗也。诗犹文也,尽如口语,岂不更胜彼一偏一曲自擅,诗人诗局局焉、靡靡焉,无所用其四体,而其施于文也亦复恐泥,则亦可以眷然而悯哉。”[4]172刘辰翁的这一评论,是针对刘克庄所谓“诗人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分而言。他认为文人之诗有助于形成奔放、奇崛的诗歌风格,文与诗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肯定“以文为诗”的创作方法。   苏轼“以文为诗”的诗法,为宋诗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经环节。唐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宋人自成一体的意识,而“以文为诗”则正是使宋诗形成有别于唐诗风格的“宋调”的重要方式。   二、苏诗之“怨刺”与“失于粗”   苏轼其人,既有才华,又有胆识,因此诗文中常有讽喻、怨刺之语,故受到批评。   陈师道《后山诗话》中便指出:“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2]306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也告诫其侄洪刍曰:“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5]474陈、黄皆为苏轼后学,与苏轼也多有往来唱和。但他们站在儒家“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的诗教立场上,批判苏轼托诗以讽、锋芒毕露的做法为“失诗之旨”,因此劝诫学苏者力避之。同时,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所提出的“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2]319的诗学思想,虽未直接言明,但却正是对苏轼这类诗风的反对。由于这类诗歌在艺术上比较直露和粗疏,缺乏提炼与含蓄,因此被陈师道批评为“失于粗”。吴可《藏海诗话》也提及:“东坡诗不无精粗,当汰之。”[3]336盖就此类诗而言。   对于这种观点,宋人许顗提出不同看法。他在《彦周诗话》中提到:   东坡受知神庙,虽谪而实欲用之,东坡微解此意,论贾谊谪长沙事,盖自况也。后作神庙挽词云:“病马空思枥,枯葵已泫霜。”此非深悲至痛不能道此语。在元祐间获鬼章,作《告裕陵文》云:“将帅用命,争酬未报之恩;神灵在天,难逃不漏之网。”后人辄谓东坡以微文谤讪,天乎,宁有是哉![2]398   他认为苏轼那些看似“怨怼”之语并非“微文谤讪”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