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docVIP

论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doc

论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论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一部分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理论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涵义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s)是源自西方经济学和西方财政学的一个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在1928年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中首次提出。1994年陈共主编的《财政学》指出:“以财政支出是否与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两类”。转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款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因此,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受益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也可以是上下级政府间或者不同地区的政府之间。本文讨论的只是后者,即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且仅限于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是狭义的转移支付概念,也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在这里,转移支付具有多重涵义,它是一项支出,属于财政学中财政支出的范畴;是一笔资金,是政府间财政的调拨资金;是一项财政制度,是在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转移支付和财政拨款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而转移支付制度是为规范、约束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转移、流动、分配的行为,所形成的一套法律法规、政策条文、程序规则的总称,是转移支付的综合化、制度化,属于财政体制范畴。理想的转移支付制度应该具有法制化、规范化和公开、公平、透明的特点。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原因 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顺应了均衡财政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各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出现了财政失衡等问题,需要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财政纵向失衡和横向失衡,还有外部性的存在、各级政府的经济和政治目标的协调需要、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社会公众对公平的追求、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 (一)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支付渠道,分为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两种模式。纵向转移支付是指财政资金在上下级政府间的转移;横向转移支付是指 财政资金在不同地区间的同级政府间进行转移,如德国就成功地实施了横向转移支付。 (二)根据给予条件,一般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1. 一般性转移支付也叫无条件拨款、非选择性拨款或收入分享,是指中央政府对补助使用用途和方向不作具体的限制,也不附加任何条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支出。 2. 专项转移支付也称有条件拨款、专项拨款、选择性拨款,是指拨款提供者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资金的具体用途或具体项目,一定条件的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拨款接收者必须按规定的方式使用拨款资金,下级无权变动。专款专用是这种拨款的最基本特征。通常还要附加一些条件,使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第二部分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沿革及现状 一、分税制改革前的财政资金转移 从建国初到1993年,我国财政体制大致经历了“统收统支”(1950—1952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53—1978年)和“分灶吃饭”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0—1993年)三种形式。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次重大结构调整,中央逐步放权让利,形成了专项补助、定额补助、结算补助、地方上解等多种形式的财政资金转移,但这些资金转移是在原包干体制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没有分税制财政体制作为基础,不是真正意义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中央对地方的体制补助和地方对中央的体制上解。1988年起全国全面推行“包干”体制,中央为发挥财政分配作用,对各地区的可支配财力予以适当的调节,抽肥补瘦,按照核定的收支基数,支出大于收入的,中央财政对部分省、自治区实行固定数额补助,即定额补助。定额补助和体制上解性质上是一般性的补助,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流动的财力转移。 (二)中央对地方的各类专项拨款。此类拨款是指在中央与地方预算中,不包含在地方财政体制规定的正常支出范围内,由中央编列中央支出预算,根据特定用途,增拨给地方的专项预算资金。专项拨款在“一五”时期就存在,当时中央对地方自然灾害和防汛等安排了少量的专项拨款,除1959年曾一度被取消外,此后的各个时期都存在,且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种类达上百种。专项 拨款属于有条件的补助,用途上既有中央补助地方事务,或中央委托地方办理业务或跨地区业务等专项任务:也有自然灾害、严重事故等非正常情况的特殊补助;以及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的建设性项目补助。 (三)年终结算补助(或上解)。中央在每年终了之后都要与地方发生一些结算关系,对上年在财政体制之外发生的体制变动、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变化、预算执行中中央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等事项,以及一些不再收支包干范围内的项目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