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立新 四个美国人帮他做生意
李立新 四个美国人帮他做生意
个人档案年龄:37岁籍贯:宁波学历:高中创业经历1991年,李立新东借西凑加上自己打工的收入,开办了只有一台注塑机的小作坊。1993年,成立利时塑胶有限公司。1994年,公司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将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常1998年2月,公司从创业的发祥地——卖面桥搬进了集仕港工业园区。2002年,利时集团成立,下设宁波利时塑胶有限公司、宁波利时进出口公司等多家子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塑胶、家庭日用品行业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入选理由创业12年,李立新就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5亿元、拥有2000名员工的集团型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在业务拓展上,公司先后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广泛的业务关系,并在美国、南非、迪拜及香港分别建立了分公司。目前公司在日用塑料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位居全国首位,产品已全部进入沃尔玛、乐购等大型连锁超市。创业心经善于沟通是制胜法宝李利新创业10多年,吃了不少苦,有很多自己的故事。不过,说来有意思,他的创业故事竟和几位美国人密切相关。回头看来,实际上李利新一直做的就是“产品走出去,人才引进来”的事。
第一个美国人:
让“利时”产品走出国门
李立新起初办厂是在1993年。当时的他恰好赶上宁波经济发展的头班车,办厂第一年就赚了100万元。掘了第一桶金的李立新顿时信心倍增。但紧接着,初创时期的不规范经营把整个厂拖进没头没绪的三角债中,成了制约企业上档次、上规模的瓶颈。李立新感到非转变经营思路不可,他想做外国人的生意。第二年,李立新跑到广州参加广交会。因为没有摊位,他把自己生产的塑料制品放在一个角落。很快,他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认识了第一位改变他命运的美国人——柯尔。柯尔是当时在国内相当有名气的塑胶产品进口商,他把6只货柜的塑料镜框订单给了李立新,价值150万元。年轻的李立新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急匆匆地赶回宁波组织生产。3个月的加班加点使货物保质保量地如期发往美国,钱也如期到手,第一次赚美金,让李立新终身难忘。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柯尔再也没有打电话来,李立新拨通了越洋电话,才知道墨西哥金融风暴袭来,市场行情跌落,主打南美格市场的柯尔没能把这批货按预定价格售。怎么办呢?28岁的李立新做出了谁也没料到的举动——让柯尔削价20%出售!为弥补他的损失,再送一只货柜的量给他。而在当时,一只货柜的量相当于公司一个月的生产量,价值25万元。但也正是这25万元,换来了李立新日后源源不断的生意和每年近千万美元的销售额。当柯尔先生把最后一只塑料镜框卖完后,他打电话给李立新:“李,现在我想问你,你能做什么?我能帮你什么?”“帮我的厂生产塑料制品。”“好吧,那我们就来做塑料生意。”从那天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美国商人每星期都从大洋彼岸给李立新寄来许多家庭、办公用的塑料产品样品,而这些产品在国内根本就看不到。李立新按照样品定量生产,又返销给柯尔,两人做起了长期生意。李立新总结:柯尔是第一个改写公司历史的美国人。因为柯尔,“利时”实现了两个转变:产品结构的转变,从单一镜框生产转向专业的日用塑料品生产;经营思路的转变,由内销转为外销,跨出了“产品走出去”的第一步。
第二个美国人:
让“利时”进入美国主流市场
得到柯尔的帮助后,“利时”迅速走上正轨。但是,柯尔是一个专门做中南地区低档市场的生意人,他只能给李立新一小片市常1996年左右,有两件事情是李立新急着想做的:一是在美国开分公司,公司要做大,产品必须打进美国主流市场;二是学英语,语言不通就无法跟人沟通,更别提跟人做生意。也是在1996年,李立新第一次去美国考察,身上肩负着把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的重任。他想,得先找到美国最大的塑料用品经销商,然后说服他经销自己的产品。可是,偌大的一个美国,人生地不熟的,上哪去找呢?李立新用了最“笨”的方法:他跑到大卖尝大商店里找来产品,看看谁在经销这些产品,一个个登记在册。没多久,他了解到新泽西州一家叫ALCO的公司是当时美国日用塑料品行业里做得最好的大型进口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怎样去公关,怎样让这家公司知道“MADEINCHINA”的东西也很不错。李立新直接打电话到ALCO公司,用他的“中式英语”和秘书谈了很久才说明来由,指明要约见老总,可接电话的秘书根本没把他当回事。李立新索性从纽约直奔该公司,不过,非约谈不见客的美国经理当然没有见他。吃了闭门羹的李立新并不泄气,他的执着劲来了,一连五天,每天都去那家公司要求见老总。这个犹太人老总好生奇怪,第六天,他终于出来了,见了这个中国来的不速之客,二话没说,拿出一大堆样品,问能不能做。李立新用他那不流利的英语回答着“OK”,并用计算器一一报给他价格。犹太老总看着一行行数字,心想这个中国人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