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黎明之前》中齐佩林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黎明之前》中齐佩林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谍战叙事的模式演变过程和历史原因。《黎明之前》重要的贡献在于它用侠义精神和兄弟阖墙的国族叙事弥合了国共“敌我”“黑白”“正反”的二元仇恨叙事。《黎明之前》中由张晞临扮演的齐佩林一角,把一个台词多而性格平淡的功能性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齐佩林不是一个民间文学中简单的江湖游侠,他承载的是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关键词] 《黎明之前》;侠义精神;家国情怀;国族叙事;艺术性
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推出的30集电视连续剧《黎明之前》,由黄珂编剧,刘江导演,林永健、吴秀波、张晞临、陆剑民和田小洁等主演,于2010~2011年间获得多个团体和个人奖项。在北京研讨会上,除了男一号刘新杰和“反一号”谭忠恕、齐佩林一角???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经过二次创作,张晞临把一个台词多而性格平淡的功能性角色(“话搭子”)塑造得栩栩如生(“齐帅”)。[1]在百度贴吧黎明吧里,作家张楠(网名“夏柒月7”),以“跃马横戈总白头”为题,用近五万字的篇幅,对齐佩林的每一次出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2]从建构“大中华文化”的视角来看,《黎明之前》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它融合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影视作品的艺术性,用侠义精神和兄弟阖墙的国族叙事弥合了20世纪国共各自的“敌我”“黑白”“正反”的二元仇恨叙事。齐佩林也不是一个民间文学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游侠,而是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上报国家,下济苍生”的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3]
一、中华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一)侠的起源与侠义精神
侠义是中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儒、道、佛文化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构成维系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关于侠的出现,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战国末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在《五蠹》中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最早提到了侠。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游侠列传》,使那些具有非凡品格和个人能力的侠士名垂青史。
“侠文化的主体是一种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是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伟大的同情心和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侠大体可以分为:(1)游侠,(2)豪侠,(3)刺客,(4)侠盗,(5)官差。民间的侠(草莽英雄)具有原始的正义感和生命激情,依凭个人的武功技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快意恩仇”,体现了一种狂野而豪放的品质[3—4]。老舍笔下的侠,《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李逵直观地体现了这种侠义精神。然而,中国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伦理有世俗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有时候江湖色彩的侠义和铁血恩仇为的不是公义,而是一门一派的利益。“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江湖道义逻辑往往缺乏起码的是非判断,使侠客受到正统文化的排斥,电视剧《追捕》中陈占豪就如此评价金城彪:“最看不起你们这种只有江湖义气没有信仰的人。”
带有民族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侠义”,即是为正义、为群体、为家国中的其他个体去主动承担某种责任。金庸的小说反映的都是在朝代更替、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背景下,侠士面临的是国家兴亡和民族冲突,“武侠精神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爱国热诚与对受苦大众的悲悯情怀”。他笔下的人物,不论是盖世英豪,还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总能为民族挺身而出,“铁肩担道义”[5]。著名武侠电影导演徐小明也认为,家国意识才是中华侠义文化的精髓所在。武侠作品必须要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才能展示英雄的人性和人格魅力。《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和李连杰主演的系列武侠电影以及它们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大号是中华》《好小子》),无不蕴涵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朴素品德。[6]
(二)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统一
藏族史诗《格萨尔》将格萨尔王的个人事迹投射在天界诸神的体系中,把侠义精神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至高无上的侠士代表了上界天神的旨意,实施普世拯救;次者将自己的命运交托给 “齐家”“治国”的事业;再次者扶弱济困。[7]现世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乡土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是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坚守。“千古文人侠客梦”,唐宋边塞诗人把儒家的政治情怀和伦理观念,抒发在“以身殉国”的壮烈和壮志难酬的惆怅中,以至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8]。《东归英雄传》叙述了土尔扈特蒙古人在汗王渥巴锡的领导下,历时17年东归的坚韧和惨烈。[9]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半殖民地历史事实为培养兼具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英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萧军对东北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胡子”作了精心的刻画,把反抗复仇、侠义精神和民族独立三个主题胶合在一起。电视剧《闯关东》同样借“国难当头”这个大背景,把家族叙事转变为家国叙事,在国族意义上塑造了一个侠肝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