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街小巷身份证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大街小巷身份证明

北京大街小巷身份证明   一说到北京文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故宫、王府、十三陵。的确,这些地方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气势,但是北京的文化更少不了的就是胡同文化。一说到胡同,大家多少可能都了解一点,但是您知道胡同其实还有很多孪生姐妹吗?比如:巷、夹道、街等等……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又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百花深处”、“后海夹道”、“小菊胡同”,为什么有的叫胡同、有的叫夹道、有的叫街、有的叫巷?这里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胡同、夹道、巷、街,他们全都是胡同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只不过因为出生年代的先后,长相的高矮胖瘦,为了方便区分,给它们划分出来的种类。这可不是瞎分的,而是有明文规定的。      第一胡同冠名权――砖塔胡同   众所周知,“胡同”这个词是元朝人的首创,但是有位名人说得好,“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胡同得一条一条的命名。”要说北京第一条得到胡同冠名权的地方,还得找到西城区西四南大街附近的砖塔胡同,这条胡同是因为里边的这座砖石墓塔而得名的。那为什么胡同的第一个使用权给了它呢?其实还是因为这座墓塔。这座墓塔全名叫元万松老人塔,墓主人万松行秀禅师在生前宣扬安定团结的理念,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元朝的高层官员在工作实践当中,深入贯彻了万松行秀禅师的思想方针,带着元朝人民,向着国泰民安的终极目标大踏步前进。就这样,万松老爷子赢得了类似于现在终身成就奖、感动元朝十大人物、献计献策先进人物之类的荣誉称号,而安葬万松老人的砖塔胡同,也因此沾了光,得到了第一个“胡同”冠名权。话说到这,为什么元朝人能够创造出“胡同”这个词呢?这里有两种说法:其一,说胡同是蒙古语“火通”的谐音,相当于金中都的火巷,是元大都效仿金中都设计的防火通道;而第二种说法,说是元朝定都北京之后,为了解决百姓的吃水问题,就在居民区比较集中的地方挖井取水,慢慢的“井”就成了居民区的代称,而蒙语“井”的发音是“忽洞”,再后来,就被汉人借话搭音的把蒙语的“忽洞”,音译成了今天的“胡同”了。      居民区里的防火墙――火巷   现存实例:北柳巷,南柳巷。   北???盛传一句大俗话叫:“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一说到胡同这个词,大家都知道这是元朝的产物。但您注意过吗,其实北京城里还有好多带“巷”的地名呢。其实这个巷,早在元朝以前的辽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宣武区西琉璃厂西口的所在地,这个地方叫北柳巷,沿着它往南瞅,还有一条南柳巷,掰着手指头算一算,这条巷少说也得有800多岁了。这种巷就是金中都时期北京最盛行的道路,学名叫“火巷”,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呢?看一下金中都城的复原图就知道了,当时的城市格局都是按照“坊”的形式来划分的。所谓“坊”,说白了就是封闭式的小区,跟北京现在的方庄、天通苑、回龙观差不多。当年的金中都一共有63座坊,每个坊里都要修建几条这样的火巷。火巷有什么用处呢?不光是为了老百姓平时遛弯、散步方便,其实这是为了着火的关键时候,给消防队员当应急通道用的,一来方便疏散老百姓,二来能够及时救火,三来可以防止火势蔓延。要是没有这道防火墙,很有可能西边的居民区着火,连带着把东边的居民也给烧了,这不就成火烧连营了。正是因为火巷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火巷的高矮胖瘦也是有明文规定的,要求这巷子,宽不能少于12步,古代人是左脚右脚各迈一下是一步,这一步大约就是1.54米,所以12步算下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8.6米。可是眼前的南北柳巷明显苗条了许多,原因很简单,毕竟人家是800多年前的火巷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它挤缩水了呗。      胡同里的潜规则――大街   现存实例:一尺大街。   古代对于大街的宽度也有明文的规定:不能少于24步。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也就是不能少于37.2米。那为什么宣武区的大栅栏附近还有一个叫“一尺大街”的地方呢?早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当时的北京城地图,这一段路就是一尺大街,几年前它并入了东边的杨梅竹斜街,现如今名字虽然没有了,但是地方还能找到。顺着杨梅竹斜街往西走,紧西头这一骨节就是。听住在这里的居民说,一尺大街不过是对这个地方的一种夸张说法。论起来它的身材算是保持的不错的,好几十年了,一直都是20来米长,7米多宽。可话说到这里,问题又出现了――7米多宽,怎么就敢叫大街了呢?这条大街的宽度根国家当时标准要求的37.2米差远了。原来之所以叫大街,这里边还有条“潜规则”,在查阅《北京的胡同》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大概意思是说,无论是街还是巷,凡是在道路两旁已买卖商家为主的,不论宽窄,都管它叫“大”。根据这条原则,一尺大街想当年路北有三家刻字店,路南有一家酒馆、一家铁匠铺和一家理发店,总共20多米长,7米来宽的一条道上,愣是挤下了6家店铺做买卖,整天人来人往的,虽然不能跟现在的王府井大街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