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协议养老非典型版本
协议养老非典型版本
签订“父子协议”可继承财产
在郑州市陇海西路一个家属院,有这样一对“协议父子”,父亲叫周国安,今年90岁。儿子叫赵长善,今年55岁。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一对父子没有血缘关系,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儿了则是从农村“租”来的。这一切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赵长善仅有小学文化,来自河南长葛市的农村,父母早亡。1994年8月,赵长善在亲戚的介绍下到郑州打工。在一家工厂,他找了份打扫卫生的活儿。由于勤劳朴实,再加上踏实能干,赵长善很快赢得周围群众的尊重。不久,赵长善就遇上了“父亲”周国安。
那天,赵长善在家属院打扫卫生,收上后,看见常在院子里捡垃圾的一位老人正在费力地洗衣服,此人正是周国安。赵长善于是热心地走上前说:“老人家,我帮你洗吧!”周国安抬头看了看,谢绝了赵长善的好意。
5天后,赵长善正在厂里扫地,周国安老人主动走上前来,问赵长善家在哪里,家中都有什么亲人,赵长善一一如实作答。没想到老人沉默了一阵子,竟然脱口问出这样一句话:“我想认你当儿子,行不?”赵长善始料未及,非常迷惑,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周国安老人说,自己是快80岁的人了,老伴早已过世,自己又无儿无女,一直想找个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自己目前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如果有人愿意,他去世后就把房子等所有财产留给那个人。
赵长善觉得城里的孤寡老人真可怜,他心有所动,想想自己一个农村人,穷得叮当响,不就是赡养一个老人吗?就同意了。
周国安老人要求的条件很“苛刻”:家中必须儿女双全、父母已经过世,家人也同意接受老人等等。所有这些条件,赵长善均符合。周国安于是让赵长善跟家人商量好,同意了就签个协议。
不久,赵长善回了趟老家,将详情告知家人。经过一番细细商议后,家人表示同意。
周国安老人放心不下,出于种种考虑,他又跟随赵长善来到长葛的家中,一连“考察”了两趟,这才感到满意放心。
1994年11月20日,双方正式签订一纸《遗赠扶养协议》。协议中,甲方为周国安,乙方为赵长善,内容如下:
一、乙方在扶养甲方期间,愿改姓,随甲方姓氏,即姓周,姓名为周长善。
二、在协议有效期间,甲方同意乙方的户口可以不迁移(注:乙方户口在长葛),但乙方必须保证对甲方的日常生活照顾(如吃、住、衣、行等)。
三、乙方对甲方应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做到有病及时治疗,精心护养。
四、乙方为甲方送终,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甲方百年以后,尸体火化,不吹喇叭,不披麻戴孝,骨灰盒挑选中等的。
五、甲方同意在去世后,乙方可在春节、清明节、周年时为表示对老人的怀念之情,进行祭奠。
六、甲方同意去世后,本人的所有财产均由乙方继承。
签订协议后,在周国安老人要求下,双方还特意到长葛市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古怪的父亲听话的儿
协议及公证一系列手续办妥后,赵长善仍在厂里打扫卫生,在厂里的一间小房里租住,周国安继续在厂里捡垃圾,但老人一旦有事需要“儿子”帮忙,赵长善一概听从,跑前跑后。十多年来,每天如此。
家属院的一位老太太回忆说,她和周国安原是同事,周国安1959年进厂后。一直当仓库保管员,专门收集厂里的废料,常常被评为节俭标兵受到表扬,几十年来,老人养成了捡废品的习惯。
因为确定了“父子关系”,老人这些年不再见外,工作了一辈子攒了不少钱,都陆陆续续给了赵长善和他的家人。周国安老人并不缺钱,并且每隔一天就去附近浴池洗一次澡,还时常买些水果和饮料,但是,老人有个怪毛病――喜欢整天扒垃圾、捡废品,整个屋里弄得满是刺鼻的气味。
走进老人的屋子,你会发现那里简直是一个垃圾中转站。
房子本身就不大,除一张床外,其他地方全被废品占据,连半空中都悬挂着废铜烂铁,一条仪容一人通过的窄缝通到阳台――那里是厨房,除煤炉、炊具外,四周也全是被废品。
没办法,老人就有这么一个爱好。作为儿子,赵长善能理解。每天,老人骑三轮车出去捡废品,一天下来能卖十多块钱。也有其他收获,如老人穿的衣服也是捡来的。有些捡来的东西用不上也卖不掉,但就是舍不得丢,堆在屋里不让动,如果乱动,老人会不高兴。
老人的生活习惯很有规律,每天早上6时吃早饭,上午11时吃午饭,下午5时左右吃晚饭。赵长善说,老人太节俭了,连蔬菜都很少吃,因为牙齿脱落,老人吃的东西都要煮成糊状。馒头太硬,常常放到热水中泡着吃。而且,老人身子骨尚可,能自己动手就不会麻烦儿子。比如一日=三餐,两人各自做各自吃,倒不是赵长善不肯帮忙做,除非病倒,老人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老人节省得连电都不舍得用。
老人的床头放置一大堆蜡烛,这是花50块钱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