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关系史角度探析梁启超先生“三世说”.docVIP

从中外关系史角度探析梁启超先生“三世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外关系史角度探析梁启超先生“三世说”

从中外关系史角度探析梁启超先生“三世说”   摘要:纵观二十四史,古之史官记述历史的方法大同小异,皆是按一朝一代之史事为纲,讲述一朝一代之史。二十四史所见都是君主之史,而不见国民之史。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史学思想的传入,一些中国学者吸收了西方区划历史的方法,提出了新的历史分期法,梁启超先生就是其中一个。梁启超先生将中国历史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即三世说。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   关键词:梁启超;三世说;三个中国;中外关系   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概括为“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在这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中,他一改古代史官只记君王之史的方法,突出国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下面我们试从中外关系史角度来探讨这三个历史阶段。   一、中国之中国   梁启超先生在其《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提到:“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与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延绵不辍,从未中断。中华民族经历了原始部落联盟时期、夏商周原始奴隶制国家时期、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了与周边民族进行交往。比如,周朝建立后,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西北和中亚草原地区各民族联系日益密切,据史书记载,周成王(前1115年——前1079年)平定商代奴隶主叛乱后,前来朝贺的四邻诸族使臣中,就有来自中亚的渠搜(今费尔干纳)和康居(今撒马尔罕)的使臣。但是,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则是:中华民族自成一体,鲜与外界交往。总的来说,这段时期是中华民族内部自我竞争和发展的时期,此谓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中国”。   二、亚洲之中国   秦始皇嬴政经过多年的战争,逐一消灭了战国七雄,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一直到清代乾隆末年。这一时期的中国,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各个方面经过了逐步发展,中国成为东方的大国,影响力逐渐扩散到亚洲乃至世界。中国与开始同??边国家,如东边的朝鲜、琉球、日本,南边的越南、缅甸,西边的吐藩、西戎,北边的匈奴、鲜卑等都发生着贸易、战争等各方面的关系。   说起这个时期中外交往,那么丝绸贸易不可不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制丝的国家,在已经发现的丝织品实物中,最早的是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残绢片,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1]到了秦汉时代,中国的丝绸、瓷器独步世界,欧亚大陆的人民非常喜爱中国丝绸,尤其是古代希腊罗马人,对中国丝织品趋之若鹜。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反击匈奴,虽未达到武帝原本的政治目的,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司马迁更是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西域之间互通有无,中国的丝织品、漆器、玉器、铁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入西域。与此同时,西域的物产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芝麻、毛褥、毛布、良马、骆驼、狮子、驴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也陆续传入中国。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西域的于阗,至西汉末年,又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公元68年,汉明帝派使臣携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返回洛阳,两人曾编译了《四十二章经》,开佛教翻译之先河。[2]东汉末年,由于佛教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月支、安息、印度的高僧相继东来,翻译佛经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形成安译和支译两个系统。西晋法显西赴天竺,探寻佛法,在摩揭陀首都留住三年,学习梵书佛律,回国后在建康道场寺主持佛经的翻译,先后译出《大般泥洹经》、《僧祇尼戒律》等经律,又将自身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内容涉及了当时中印水陆交通以及东南亚、南亚史地的重要资料。   公元6到8世纪,中国和大食帝国、拜占庭帝国来往密切。从651年大食使者第一次来华,到798年最后一次来华,大食使者来华次数达39次之多。[3]拜占庭帝国从643年到742年,7次遣使来华。同时,唐朝与南亚的林邑(越南)、真腊(柬埔寨)、骠国(缅甸)、尼婆罗(尼泊尔)、狮子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的吐火罗(阿富汗)等国往来密切。在彼此的文化交流中,佛学、医学、历算、音乐、舞蹈、美术以及伊斯兰教、祅教、景教、摩尼教等也纷纷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体来说,中国与亚洲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为频繁,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也大致限于亚洲,尤其临近中国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此谓梁启超先生的“亚洲之中国”。   三、世界之中国   清代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此时,腐朽的封建制度慢慢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而此时,西方世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