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家吴大澂西北之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石学家吴大澂西北之行

金石学家吴大澂西北之行   吴大澂(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kè)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所著《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使其成为晚清最为重要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之一。吴大澂篆书深受吉金文字的影响,绘画则远法董、巨,近师王、恽,同时人中最推重杭州戴熙。然而,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吴氏主动请缨,带湘中子弟出关迎敌,兵败而归,因而对于吴大澂一生政治上的功过,近百年间仍存有争议,但其在金石学及书画方面的巨大贡献确是毋庸置疑的。   吴氏一族,源出周泰伯。自明成化间吴敏学迁苏定居,入清以后,吴氏门庭渐盛。从明成化间至清光绪中吴大澂、吴大根兄弟重修族谱时,族人中进士者凡6人。吴大澂祖父吴经堃(1794~1838年),性好古,素好米襄阳书画,得董其昌书“米庵”2字,摹以颜其室。吴大澂对于书画之喜爱,很大程度上受到祖父的影响。吴大澂的父亲吴立纲(1814~1857年),字康甫,号补堂。国学生。因家道中落,不得已弃儒从商,但仍治书如故,尤究心于历算之学。吴母韩太夫人为著名金石学家韩崇之女。韩崇系吴中望族云东韩氏后人,明清两代族中人才辈出,其父韩是升乃嘉道间著名诗人,其兄韩崶官至刑部尚书,1972年曾从韩崶墓中发掘出元人朱碧山所制银槎杯。韩崇本人虽官仅至盐场大使,但归隐后,作为郡中乡绅代表,具有很高的声望。著有《宝铁斋金石跋尾》《江左石刻文编》等。吴大澂对金石学、书画的兴趣爱好,即直接源于外祖父的影响。   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十一日,吴大澂出生于苏州城内双林巷老宅,其地原为明末金俊明(孝章)的春草闲房遗址。晚年始迁居葑门内南仓桥新宅,其孙吴湖帆就出生在南仓桥宅中。吴家原藏有吴博垕、奚冈为郭毓圻所绘图卷,经过洪杨之乱,不幸散失无存。同治元年,28岁的吴大澂赴京参加科考,当时曾应好友金文榜(静知)之请,为金兰(子春,1808~1876年)绘有《春草闲房图》一帧。   吴大澂天性聪颖,6岁入塾,12岁读毕五经,17岁时入泮(清代指考中秀才)。34岁中进士以后,仕途颇为顺利。他一生的宦迹所至,北起中俄边界,南至广东、港澳,西抵陕甘,东更远至朝鲜,可谓遍及大半个中国以至境外。但对他而言,西北之行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吴大澂一生中,曾先后两次前往西北,均在中进士以后。第一次是同治九年,这年二月,请假南归的吴大澂专程乘船逆流而上,赶赴湖北,面谒两湖总督李鸿章,随后留在李氏幕府任文案。三月下旬,他随李氏统兵入关中,沿途撰有《恒轩日记》,详记沿途风土人情。五月十六日,行抵潼关。一个多月之后(七月初),因天津教案爆发,李鸿章奉命移军驻扎近畿,吴大澂也于同月初六日收拾行李随军离开陕西。赴津途中,他接到继祖母周氏去世的消息,一抵达天津后,遂立刻乘轮船南归奔丧。吴大澂第一次西北之行前后不到两个月,但已有不少访古活动,不过现存资料有限,仅从其致潘康保书信中知“抵西安后,碑林及骨董铺无日不去。得旧翻《华岳碑》,气味俱佳,不知何本。《曹全》得一精拓,却不甚旧。此外得汉碑十余种,均无额,在华庙见残碑阴数行,手拓数本,未考何碑阴”,大略情形,可见一斑。   吴大澂第二次赴西北是3年之后。同治十二年八月,他接到外放陕甘学政的命令。九月初从京师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跋涉,于十月抵达三原,接印视事。这次在西北任职前后共计3年之久,直至光绪二年(1876年)十月卸任,才请假回籍省亲。   在陕甘学政任上,吴大澂除了不断赴各地巡考外,大多时间都用于访古、考古上。如在袁保恒处看到“盂鼎”后,曾对铭文加以考释,并向潘祖荫通报鼎的有关情况。更重要的是,光绪二年三月,吴大澂在西安以百金购得“愙鼎”,虽然此器不足以与后归潘祖荫的“盂鼎”相抗衡,但确是吴氏收藏吉金中的精品。这一时期无疑是吴氏一生访古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本年吴大澂42岁,此后的25年里,“愙”这个字一直跟随着他,“愙斋”这个别号也在他的书札、印章、著作中留下了永恒的痕迹。   在陕其间他意外访到从南方流落到此的瞿中溶后人瞿经孳,见到了访觅已久的瞿氏遗稿《集古官印考证》。在吴大澂的多方筹划下,此书终于得以刊刻问世。在序文中,吴大澂回忆了他集藏古印的往事以及外祖父对他的深刻影响:   曩在里门,假馆外王父韩履卿先生宝铁斋,得见长洲顾氏、归安吴氏所藏历代官私各印,择其精者手辑成帙,益以同好所遗,常卖家所见,集有二千余种。后于翁叔均上舍处钞得嘉定瞿木夫先生《集古官印考证》目录一编,以大澂所集校之间,有是编所未及,终以不得一见全书为憾。自咸丰庚申以后,旧所辑录,尽付劫灰。近复稍稍搜集彝器款识及两汉吉金拓本,得数百种,而古印精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