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 综合技能培养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 Word版含答案.docVIP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 综合技能培养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 Word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 综合技能培养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 Word版含答案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1.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答题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 曹 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2)“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其常见提问方式有:(1)这句诗(词)好在哪里?(2)请对某句话进行简要赏析。(3)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4)这句诗(词)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解答这类题,首先,应看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其次,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或艺术特点,阐明表面意思,挖掘深层含意;最后,根据需要阐释其表达作用或艺术效果。就本题来说,该句属于抒情议论句,表面意思是“刻意去闻兰花的香味是闻不到的,它香在无心处”,结合这首词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进一步分析其深层内涵,即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自己,所以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答案:“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说兰花的幽香不可强求,刻意去闻香味是闻不到的。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 规 [宋]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 诗人与范仲淹是好友,本诗是作者得知范仲淹被贬后所写。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如何将咏物与抒怀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本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