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周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与周礼

《诗经》与周代婚礼、婚俗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辉夺目的瑰宝。它产生于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两周时代。宗周社会的礼乐文明是《诗经》产生的历史土壤,对《诗经》的产生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诗经》本身也承载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巨大分量,扩大了礼乐文化在周代社会上的影响。本文试对《诗经》与周代婚礼、婚俗的关系做简单的论述。 一个时代的婚姻礼制不能脱离当时具体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而单独存在。周代的婚礼本来就是宗法制度的延伸,是宗周礼乐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诗经》中一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周代婚礼的一些特点,对我们了解和探究周代婚礼有很好的印证和补充作用。 1、同性不婚 同姓不婚,就是指婚姻中的外婚制。周人采取族外婚制,与家族姓氏密切相关,同姓不婚。作为维系宗周社会宗法制度的一条准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男女辨姓”,《礼记·曲礼上》中的“娶妻不娶同姓”成为周代缔结婚姻的基本原则。这有利于种族的优化,这一点周人早有认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此外,还能加强与外姓联系,巩固宗法制度的政治目的。《诗·大雅·韩奕》记载的就是一次典型的异姓之间的政治婚姻,被赋予了加强政治集团之间联系、彼此团结共处的重大政治意义。 从《诗经》中几桩姓氏确切可考的婚姻来看,同姓不婚确实是周人缔结婚姻的基本原则。如《召南·何彼秋矣》,《诗序》说是王姬下嫁诸侯,即武王之女、文王之孙嫁与齐侯之子。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或曰,平王,即平王宜臼。齐侯,即襄公诸儿。”但不管诗中的平王指文王,还是指春秋时的平王,此处嫁女为异姓联姻是无疑的。又《卫风·硕人》首章:“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无疑是对异姓联姻的重复强调。而《大雅·大明》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殡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是说周文王之父王季娶挚国第二个女儿为妻,挚国任姓,明显也是异’ 姓联姻。《大雅·韩奕》:“韩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传》:“韩,姬姓大国也”、“姑,撅父姓也。”姬、姑为异姓,两姓联姻合乎同姓不婚的原则。而且一直到春秋时期,虽然礼坏乐崩,出现了大量诸侯娶同姓的现象,但以秉承周礼的鲁国为例,一直坚持了同姓不婚的原则,《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这也是异姓联姻。 2、婚礼不用乐 与后世婚礼仪式的内容不同,周代婚礼并没有被鼓乐喧天的热闹气氛。整个《诗经》中,写到婚嫁迎娶的诗篇为数不少,但各诗篇描写婚礼的内容里都不见有婚礼用乐的记载。《幽风·东山》章四“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不见用乐;《大雅·大明》章五写文王亲迎“大邦有子,倪天之妹。文定厥样,亲迎于渭”,不见用乐;《大雅·韩奕》章四描写韩侯娶妻“韩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卜卜,于撅之里。百两彭彭,八莺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也不见用乐。还有《周南·桃夭》、《卫风·氓》等有关婚礼的篇章均不见用乐的描写。特别是《大雅·韩奕》一诗非常详细地描写了韩侯娶妻的场面,如果婚礼用乐,不可能不进行相关描述。从《诗经》描写的普遍性中,我们可以推断其中的规律,那就是周代婚礼确实不用乐。 也许有人认为《周南·关滩》是为婚礼迎娶之诗,把“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句作为婚礼用乐的依据。其实《关雕》描写一位贵族青年男子对一位女子爱慕之情,并没有涉及婚娶之事。琴瑟、钟鼓是当时贵族所用乐器,男子用来取悦女子,但不是对婚礼场面的描写。笔者认为《关雌》是一首求爱之诗,而非钟鼓迎娶之诗。 现存礼书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婚礼被视为“阴礼”,故婚礼不用乐,有其礼制思想基础。今《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均不见婚礼用乐的记载,且《礼记·郊特牲》记载:“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郑玄注:“幽,深也。欲使妇深思其义,不以阳散之也。”孔疏:“昏礼所以不用乐者,幽深也。欲使其妇深思阴静之义,以修妇道。‘乐,阳气也’者,阳是动散,若其用乐,则令妇人志意动散,故不用乐。”又《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3、婚时无定 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婚姻时间的探讨,必然要涉及到《毛传》与《郑笺》关于婚姻“礼之正时”的历史纷争。所谓“礼之正时”,就是周代关于婚姻时间最合乎礼制的规定。 在这一点上,毛、郑有不同的解释。《郑笺》认为,婚姻之正时应当是《周礼》所言的仲春之时,因为《周礼·地官·媒氏》中说:“媒氏掌万民之判。……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又《大戴礼记·夏小正》:“二月……冠子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