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供不应求年-收入4000多万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螃蟹供不应求年-收入4000多万元

螃蟹供不应求年:收入4000多万元   金秋10月,正是螃蟹出塘上市的季节,每到这时南京市龙袍镇的螃蟹养殖户们就会忙得不可开交,总觉得螃蟹不够卖。   龙袍镇长江村螃蟹养殖户王春秋:“现在我是不怕螃蟹卖不出去,就是怕养不出螃蟹来,现在螃蟹是不愁销,供不应求。”   龙袍镇长江村螃蟹养殖户蔡家才:“南京小贩子,龙袍镇做汤包的,他们都来购,晚上天黑后南京汽车全开来了,一到晚上就过来了。”   龙袍是一个仅有3万亩耕地的滨江小镇,其中螃蟹养殖面积就占万亩,但这里的村民却是近四年来才开始大量养殖螃蟹的,原来池塘里养的是珍珠和鱼,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养螃蟹,养出的螃蟹又为什么如此畅销,这事还得从当地的一门绝活儿手艺说起。   周玉春:“这个包子是经过33道工序才做成的。”   周玉春:“这包子绝就绝在它的配料上面。这是我们需要做蟹黄汤包的皮冻,主要用老母鸡,猪皮制成高汤,然后熬成皮冻,这是鲜猪肉,这是蟹黄油,是螃蟹肉剔出来,然后用猪油熬成的蟹黄油,这是白糖、鸡精、味精、盐、料酒、酱油、生姜、葱,把这些调料放在一起调成糊状兑在皮冻里,就制成了蟹黄包的馅。”   在龙袍加工蟹黄汤包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地的一种名特小吃,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包的习惯,2000年周玉春成了镇里第一个开蟹黄汤包店的人。   周玉春:“我们做的蟹黄汤包本来是自己吃,自己吃了以后感觉很好吃,后来就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卖呢很多顾客认为很好吃,自己吃了以后还要带回家给家里人吃,南京人到这里买了我们的包子,吃了也非常高兴,非常满意,说味道很好,这样我看有利可图。”   本来周玉春只是试着,把自己爱吃的东西拿出去买买看,不料效果却出奇的好,不但本地人爱吃,就连周边几个城市的人也特意赶来吃,口碑相传,由于龙袍离南京市区只有25公里,交通方便,没多久周玉春的汤包就吸引了众多南京食客。   食客甲:“夹嘛肯定是从上面夹不能夹破,这样肯定不会破,吃的时候用碗接着,要轻轻移,从边皮开始咬,然后再开始吸它的卤汁,3号过来吃,今天是13号又过来了。”   食客丙:“味道好,鲜、嫩。”   周玉春:“小许,你过来,我揉不动了。”   记者:“这也是个体力活?”   周玉春:“对,体力活。揉这大盆肉很费劲的。”   记者:“每天都要做这么多肉馅吗?”   周玉春:“每天都要做这么多。”   记者:“这么多能够包出多少包子?”   周玉春:“这一盆只能包100笼。”   记者:“一天要卖多少?”      周玉春卖火了蟹黄汤包的消息,很快就在镇里传开,别人没想到平时家里吃的包子也能赚钱,不到仨月,镇里的20多家人也开始经营起蟹黄汤包,可没多久,原料供应就出现了危机,村民从长江捕捞的江蟹满足不了这么多汤包经营户的需求。   汤包经营户陈广斌:“螃蟹原料紧张的时候,我们就是上鱼船到处收集,沿着长江边。”   螃蟹养殖户蔡家才:“网箱里存着都没有腿了,他们来都带走,紧张得不得了。”   龙袍镇委员会党委书记严汉平:“一些养殖户看准了这一商机,他们就迅速转产,果真一炮打响。”   蔡家才没事的时候,喜欢到街上逛逛,他发现镇里开汤包的餐馆,没几天就会冒出一家来,汤包卖得多,需要的螃蟹不就更多吗,看准时机,蔡家才在村里率先养了16亩水面的螃蟹,销路果然不错,螃蟹刚一出塘就有汤包经营户上门收购,亩均收入达五六千元。   汤包经营户:“这个笼里有多少?”   螃蟹养殖户:“不多,你要我今晚再给你拖。”   汤包经营户:“好的,好的。”   螃蟹养殖户:“因为你开始没有定下来。”      螃蟹养殖户:“没有多少。”   汤包经营户:“几斤把它全捞上来吧。”   螃蟹养殖户:“好,不怎么多。”   汤包经营户:“不多晚上再捕,不够,我再到其他地方去,一天我最高收过300多斤。”   记者:“那么多你都能消化得了吗?”   汤包经营户:“消化一半,然后库存一半,等螃蟹没有的时候又顶上去。熬成蟹黄油也可以卖。。。”   2001年,村民们看到蔡家才的螃蟹,不仅好卖价格也高,也纷纷效仿,开始挖塘养蟹,到xx年养殖户迅速增加到400多户,年产螃蟹30多万公斤,成为龙袍的螃蟹养殖专业村,螃蟹除满足蟹黄汤包经营户的需求外,剩余的还销售到了东北等地。   螃蟹养殖户竺有声:“没有汤包就没有我们的螃蟹养殖,因为有了汤包才能带动我们的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蟹黄汤包的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从2001年开始政府因势利导,连续举办了四届蟹黄汤包节,进一步扩大了龙袍的知名度,吸引来众多游人。现在镇里制作蟹黄汤包的饭店已发展到38家。   汤包经营户潘美红:“我这里虽然比较偏一点,但生意比街面上的还好,为什么好呢,就是客人来到这里,可以钓鱼、唱歌、打牌。”   乍看,潘美红留住客人的方法很老套,就是为他们在吃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