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月食和北极星的位置
公元前240年,埃塞色托尼(厄拉多塞)测量了地球的周长。(体积、直径)
相距弧长为800千米,角度7.2°。周长:40000千米。
经线是半圆弧。
一行(本命张遂)724年中国了完成了子午线的测量。
子午线1°长129.2千米;目前测量值111.2千米
1519年麦哲伦(葡萄牙人)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出发历时三年第一次环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出发,11月达到巴西海岸。1520年1月 拉普拉塔河的入海口。休整半年,10-11月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太平洋。100多天。1521年3月8日到菲律宾群岛。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中箭死亡。1521年11月到达马鲁古群岛。1521年12月最后一条船“维多利亚”返航,开始穿越印度洋。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
出发时200多人,返回时28人。
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海洋是连通的。
全球纪元标志着人们了解了地球是圆的。
1486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9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年麦哲伦
几年后德国的纽伦堡地球仪出现了麦哲伦航线
地球的长径和短径比值是300:299
极半径6357km
赤道线速度为463m/s 半径6378km
回归线处:34700km 线速度402米每秒
极圈处20000km 线速度232米每秒
珠穆朗玛峰8844.43km距离地心6382km
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拉索山海拔6272m距离地心6384.1km
71%为海洋,剩余为陆地
海洋平均深度4km
地球体积10832亿m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
陆地约1.5亿平方千米
珠峰的高度(1847年来)
第二节 地球的质量
称量地球质量的第一人:布格
马斯基林用其数据算地球体积:1.08×1012km3
地球质量5.98×1024kg
平均密度5.5g/cm3
现代测量值4.5
金字塔的数据:长230米 高137米
230万块石灰岩 每块2.5吨 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7克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他测得地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45g,现在公认的为5.25g,
卡文迪许算出了万有引力常数:
由此得到地球质量:5.98×1024kg
密度地面2-3 地核7-10(平均5.2)
地幔密度和地壳密度相近
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核直径是地球直径的一半
地核密度11
19世纪末,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第三讲 地震波
地震是指地表岩层发生震动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2005年 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撞击——形变——位移
断层最初的移动的位置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
震源和震中的距离为震源深度
1883年英国人米尔纳研究了日本地震,提出一个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点测到
德国人帕施维茨设立了一个精确的摆锤来测量地面方向水平的变化,证实了米尔纳的预见132年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第一台可以预测的工具
1889年东京大地震:帕施维茨根据摆锤记录得知地震发生在东京
现代地震之父——奥尔德海姆,在全世界设立摆锤。
19世纪末证明了地震波。波有运行规律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地震仪(地面振动)
地震仪的构成:记录纸卷筒、悬垂笔头
振动曲线称为地震谱
振动幅度和谱线高度正相关
曲线越密,地震的频率越高
先到的波叫P波,后到的S波,再后面是面波。
面波是散乱的。
P波和S波又称为体波。
体波能在地球内部传输
面波只能沿着地表传播
P波是纵波(上下)。S波是横波,破坏力较强。(左右)
面波又分勒夫波和瑞雷波。(振幅大,波长长)
地震波来测量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四节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探测
1906年奥尔德海姆发现地球内部是由两种介质组成的(地核和地幔——地震波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
地核和地幔的过度地带地震波波速发生突变,证实了重力学家根据转动惯量计算认为地球一半对一半是最稳定。
在介质密度不一样的地方。波速必然发生突变。
1909年南斯拉夫的莫霍洛维奇:介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有波速突变带,地震波传输的不连续面,(纪念)称为莫霍面。位于大陆下30-40公里
1914年德国的古登堡完善了他老师奥尔德海姆提出的幔核界面理论
在低下2900km处是该界面的位置——古登堡面
地核是双层的。
外核是液态的
英国数学家杰弗里斯和古登堡研究了波和介质的物理性质的关系。
P波是压缩波,S波是剪切波(剪切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没有剪切波——那么就有液体。
地震波相互叠加和消长
勒夫波(L波)瑞利波(R波)
哥本哈根的地震观测站的勒曼观察员提出了地核的双重结构,杰弗里斯和古登堡证实了。
地幔是固态
地震波不连续→地球内部密度不连续
岩石的种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高压物理学对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