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2005年全集.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百家讲坛2005年全集.doc

1月1日《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三)阎崇年 央视国际2004年12月28日14:41 主讲人简介: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她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给后世怎样的记忆?那么,他们如何登上皇位?在那一次次登极大典的盛大、繁华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的根基——八旗制度,究竟从何而来?它何以缔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又为什么还是它,最终葬送了中国最后的王朝? 清朝八旗的“十定”,奠定了清王朝统治中国296年的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它没落和衰亡的伏笔。成也八旗,败也八旗,大清王朝的荣辱与八旗的兴衰休戚相关。那么,庞大的八旗究竟人数几何?在清王朝没落之后,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回望那个远去王朝的背影,纵览清朝296年的风云变幻。 全文大家好,今天我继续讲清十二帝总说。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一、清朝选官的科举制度。大家知道,清承明制实行科举制度,但是,在清朝入关前,不是这样的,没有搞科举。 我这里面讲一个故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十年,1625年,他下了一道命令,就是要屠杀汉族的生员,就是儒生知识分子。理由是所谓明朝的在辽东的生员暗通明朝,一旦查出进行处决。令下之后,有一些儒生就隐藏起来了,大约有三百人侥幸免于一死,但是他们沦为八旗的啊哈,就是奴仆。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就调整他父亲对汉人的政策。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对汉族的儒生下了一条命令,这道命令这样说:“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各家主毋得阻挠。有中者,仍以别丁偿之。”就是说各个贝勒,满、汉、蒙古家,如果有汉族的生员在那儿做奴仆的话,都要参加考试,不许阻挠。考中了怎么办?你缺额由政府给你补上。考试的结果有二百人取中。这二百人从八旗奴仆下面拔出来,免除奴仆的身份,还给予绸缎、布匹的奖励,当时绸缎、布匹是非常珍贵的。并且优惠两个兵的差徭,就是免除两个丁的徭役,这样做,历史记载叫做“天下大悦。”很多汉族人,汉族知识分子很高兴。到天聪八年,就是1634年,皇太极又下一道命令,就是再次录取汉族的生员,考试的结果,录取了228人,在这228人当中又进行了一次复试,录取了16个人作为举人,这16个举人后来就到了清朝的内三院,分配他们做文官。他们对清初的建设特别是文化的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皇太极选拔汉族儒生,仅仅是清朝科举制度的前奏,还算不成一个科举制度。 清朝正式实行科举制度,是顺治入关以后。清军入关之后,大学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疏。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就是说要治理中原这个天下,首先要得人心,士,知识分子是优秀之民,得了他们的心就得到了天下。当时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看到这个奏疏之后就同意了,批准在全国实行科举考试。顺治二年,正式实行科举考试。 清朝的科举考试沿袭明朝,基本相同,科举考试先要进行童生的考试,童生就是儿童的“童”。童生不一定都是小孩,有的12岁左右,大的六七十岁,凡是考取之前都算童生。 童生考试分三考:一、县考,在县里,由知县主持。考取之后,再进行府考,由知府主持。又考取之后再进行院考,就是由省的学政主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的厅长。经过县考、府考、院考,都合格了,成为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秀才有资格参加县学或者府学生员,就是学生学员。他们取得这个身份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也可以说考秀才,是正式科举考试之前的一个前奏和准备,或者叫做资格。 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作三级:一、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省城,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试。考试分三场,一场三天,一共考九天。考的人很多,考中了,叫做举人。举人有名额的规定,各个省不一样,大体上100人上下,举人里面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乡试的考试是在秋天,所以叫“秋闱”。乡试考试的第二年,就举行会试,所以一、乡试,二、会试。 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北京。因为是由礼部主持,汇集天下的举人在北京考试,所以叫做“会试”。会试考试地点在北京的贡院,就是今北京火车站北面贡院胡同的地方,贡院现在没有了,但是贡院胡同这个地名还存在。考场房舍大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