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年语高考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
2009年语文高考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
专项指导:诗歌鉴赏
【知识链接】
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是理解诗歌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意象,指作为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意”与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辩证统一。通俗地讲,“意”就是诗人的情感世界,“象”是表现诗人情感世界的客观外物,意象是诗人主观和客观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优秀的诗歌,往往将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苏轼就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画”与“诗”的统一,“景”与“情”的融合,“象”与“意”的交会,有机地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象。它能使读者从有限的具体画面中,感悟到形象之外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趣味和无尽意蕴。意象是诗歌的核心,是诗歌的灵魂,当然也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点。
诗的象征是通过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含义与之相近或超过这一形象的手法。象征的特点是利用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某种相似相近的特点,使本体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象征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暗示性,它打破了诗直抒胸臆的表现格局,给诗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大凡优秀的诗歌,都不会是照相式的直白的叙写,而是借助客观外在含蓄地表达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有的诗歌整首都是象征,有的诗某几节、某几句采用象征;有的通过人物来象征,有的则通过事件、景物来象征。新诗中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鱼化石》、舒婷的《船》、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都是优秀的象征诗。
诗是抒情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艾青说:“作为诗,感情的要求必须更集中,更强烈;换句话说,对于诗,诉诸于情绪的成分必须更重。别的文学作品,虽然也一样需要丰富的感情,但他们还必须借助于事件发展的逻辑的推理,来获得作者思想说服的目的;而对于诗来说,它却常常是借助于感情的激发,去使人们喜欢与厌恶某种事物,使人们生活得更聪明,使人们精神向上发展。”诗的感情除了要求更强烈和更集中之外,首先还要求感情的真实性和独创性。只有这样,诗才能以它真挚、典型而强烈的感情叩动人心。“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歌的感情是诗人主观世界的集中表现,抓住了诗的感情,也就拿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诗歌的表现手法,指诗歌形式、技巧方面比较固定不变的一些方法。古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技法。姜白石在《白石道人说诗》中指出:“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新诗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就其表现手法而言,更是丰富多彩。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修辞手法的选用、以及虚实、动静、渲染、铺垫、陪衬、烘托等技法的运用方面。辨析诗歌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而品评其使用的得失,是解读诗歌的必要途径,也是审美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学法总结】
诗歌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有理解的参与,也有想像和情感的参与,是情与理的统一。现当代诗歌的鉴赏,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品味言外之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1.从想像中体会形象
诗人借助诗中生动而有立体感的景物语言和优美和谐、富于节奏的声律,唤起读者潜在思想感情,生发联想,虚构出形象或展现出某种意境,这种形象和意境美,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能诱发鉴赏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像。所以,我们在吟诵诗歌时,要细心地去捕捉它们,进而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譬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形象的核心,就是“我”,诗人又把“我”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物象,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我”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我”及其物化意象的想像而获得的。
2.从抒情中寄托情思
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其间的,越是和自己情感状态相近的内容,体会就越深。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的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对诗中的意象要用心去感受,要能在诗人情感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如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独辟蹊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转速耦合混合动力汽车行星减速装置可靠性优化设计与分析.docx VIP
- 2025四川农商银行社会招聘80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4年江西省鹰潭信江新区公开招聘村(社区)工作者12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VIP
- 工程质量创优策划书(中建八局).docx
- YN803D系列多功能数字仪表.doc.docx VIP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报告(28页).pptx
- 工程质量管理考核制度.doc
- 直播电商运营(初级)营销师巨量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2年研究生类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题10.pdf VIP
- 学校围墙改造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