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2016春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七单元_26《庄子》二则课件 (新版)语文版.pptVIP

动感课堂2016春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七单元_26《庄子》二则课件 (新版)语文版.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感课堂2016春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七单元_26《庄子》二则课件 (新版)语文版

* * * * * * * * * * 第七单元 26 《庄子》二则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转折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译文: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①倏:转眼之间。 ②忽:转眼之间。 ③时:时常。 ④相与:彼此交往。 ⑤善:友好。 南海之帝为倏① ,北海之帝为忽②,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③相与④ 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⑤。 重点词语 混沌之死 ①谋:谋划,出主意。 ②德:恩,恩情。 译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七个窍孔,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窃,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倏与忽谋①报浑沌之德②,曰:“人皆有七窍,以③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④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③以:用来。 ④日:每天。 重点词语 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办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案: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其次,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斗鸡)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①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②方:正。 ③恃:凭借,依靠。 ④犹:仍然。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①乎?” 曰:“未也,方②虚骄而恃③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 犹④应响影。” 重点词语 呆若木鸡 重点词语 ①疾视:怒目而视。 ②无变:没有反应了。 译文: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斗鸡)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①而盛气。 ”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②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③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④矣。 ③德:指精神。 ④反走:转身逃跑。 1.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答案: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2.如何理解《呆若木鸡》的内涵? 答案: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的批判,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呆 若 木 鸡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发展 → 疾视而盛气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精神内敛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列子 * * * * * * * *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jkk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