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学 论 课件
《美学》绪论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1、传统观点 A.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艺术哲学)。批评:过于狭窄,还有其他审美现象。 2、现代观点 A、美学研究审美(活动、现象),包括审美对象和审美体验。 B、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 二、美学的学科属性 1、人类知识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美学不属于自然科学,美不是自然属性 3、美学不属于社会科学,美不是社会现象 4、美学属于人文科学(精神现象) 5、美学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分支(形而上性质) 6、美学的综合学科性质 三、美学的分支学科 1、按照知识构成划分: (1)哲学美学 2、按照应用领域划分 (1)艺术美学 (2)教育美学 (3)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等。 第二节 美学的意义 一、美学的知识学意义:解释审美现象、了解审美的历史等。 二、美学的哲学意义:领悟生存的意义,如何获得自由。 三、美学对艺术的指导意义;掌握艺术规律,为艺术创造、鉴赏、批评提供理论工具。 四、美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美化生活,获得全面发展。 第三节 美学的历史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1、西方古代美学 哲学基础是实体本体论,存在是客观的实体,客体性哲学和美学。美成为实体的属性,艺术成为对实体的模仿。 古希腊美学——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的光辉;艺术模仿现实,而现实是理念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客观事实,而艺术模仿现实的本质(“应当有的事”) 中世纪美学——美是上帝的属性。 2、西方近代美学 哲学基础是实体认识论,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及其限度(能否认识实体),主体性哲学和美学。美学考察美感。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定名“感性学”,审美成为感性认识的完善。 康德把审美归于情感领域(知、情、欲的划分)。沟通了现象与本体(实体)。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形象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 席勒认为审美是自由的游戏活动。 以上是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学,还有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传统。 3、西方现代美学 哲学、美学终结实体论,走向存在论、意义论;终结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审美成为超越现实存在的自由生存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不是存在者,是通过人的存在“此在”揭示存在意义,审美是本真的存在,是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在——“诗意地安居”。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认为审美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视域融合——主体间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审美是对现实的否定,是反异化的自由活动(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二、中国美学的历史 1.中国古代美学 没有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主体间性和价值论的基础上表达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谐美学。 (3)中国古典美学不是客体性,也不是主体性,而是主体间性。不是逻辑性的、思辨性的,而是感悟性的、经验性的。例如《文心雕龙》。 2.中国的现代美学 中国美学从西方引进。王国维开端,蔡元培、朱光潜等继之。 解放后,转向苏联美学,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反映论。 (1)第一次美学论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批判朱光潜美学,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形成四派美学: 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 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 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 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朱光潜) (2)第二次美学论争,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美学热”的兴起。 李泽厚发展为“实践美学”,康德的主体性,青年马克思的实践论。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 蔡仪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属性,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 实践美学形成了主导地位。 (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轨。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刚刚发生的第四次美学论争,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论争,性质是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之争。 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大众文化兴盛,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生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主张“身体美学”。 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同时也承认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通俗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主张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4)中国美学的建设 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主要是主体间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社会学基础 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超越性、批判性立场。 后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的大众化、身体性、反本质主义等 第一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绝美瑰丽的火彩虹.doc
- 结构力 课件.ppt
- 统一建模语言UL——UML核心模型.ppt
- 统一建模语言UML——ML核心元素.ppt
- 统一建语言UML复习提要.ppt
- 统一建模语言UM--软件建模概述.ppt
- 统一建模语言UML——UM核心视图.ppt
- 统景风景总体规划文本.doc
- 统筹盈等问题.doc
- 结缔组织软骨肌组织.ppt
- Unit 6 Get Close to Nauture Lesson 22 -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京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 Unit 7 Be Together Lesson 23 -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京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 2025食品饮料行业AI转型白皮书-2025食品饮料行业数智化转型领先实践.pdf
- Unit 7 Be Together Lesson 24 -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京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 Unit 7 Be Together Lesson 25 -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京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 Unit 7 Be Together Lesson 26 -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京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 2025年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完美版.docx
- 软件公司员工考勤异常处理.doc
- 2025年土地登记代理人之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题库500道及完整答案【有一套】.docx
- 2025年四平职业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