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蒂与狄金森诗歌中存在主义意识解读.docVIP

罗塞蒂与狄金森诗歌中存在主义意识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塞蒂与狄金森诗歌中存在主义意识解读

罗塞蒂与狄金森诗歌中存在主义意识解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探讨罗塞蒂和狄金森诗歌作品的哲学维度和思辨性。通过分析诗歌作品来研究两位诗人对宗教、爱情和死亡等人生主题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她们对基督教来世信念的双重反思和质疑,揭示她们的诗学思想与存在主义认识论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罗塞蒂 狄金森 存在主义 解读   在英美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风格相似的诗人,其中相似程度最大的莫过于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和艾米莉·狄金森了。虽然两人分别生活在大西洋两岸的不同国度,但在她们身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出生于1830年,都因相似的原因而终生未嫁,也都于花甲前后因病辞世。两人在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罗塞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三大女诗人之一,也是拉斐尔前派的重要代表。“她生前曾被考虑接替丁尼生成为桂冠诗人,但因为她的疾病已进入后期,使她与这一殊荣擦肩而过。”[1]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在英国女诗人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名列第一,她差不多是萨福以后所造就出来的最好的女诗人。”[2]同样,艾米莉·迪金森也被评论家誉为“自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3],甚至有人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并认为她和惠特曼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开山鼻祖。从题材上看,罗、狄二人的诗大都以宗教、爱情和死亡为主题,且都以短诗见长。充实的背景和精细的描绘给读者留下唯美的感受。她们不但是抒情写意的高手,而且也擅长表现人世沧桑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她们的诗歌世界里,理念已不再是意义构架的核心,存在却成了诗歌主题背后的焦点。她们虽生在不同的国度,但从诗歌作品中能看得出她们都对生存的意义进行过同样深刻的思考。她们的作品自我意识鲜明,充满了萨特所推崇的存在主义意味。   一.宗教与自由的艰难选择   罗塞蒂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信仰、受难与禁欲等宗教主题的。对宗教的眷恋,使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比如她在《圣灰星期三》中写道:“耶稣,我爱你吗?你的爱太遥远,我够不着,她躲在天堂的光里。”[4]在这首诗中罗塞蒂反复地吟唱“天堂”,希望身后能升入天堂,但又担心自己得不到上帝的眷顾。罗塞蒂的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其实是对现实存在不满的反映,一种寄希望于来世的表现。通过诗歌,她在反复质问耶稣的爱为何离人如此遥远。可见,罗塞蒂对耶稣已经产生了怀疑,这不是一个普通教徒所能做到的。站在耶稣面前的罗塞蒂,俨然已具有了存在主义觉醒意识。在另一首名为《修道院门槛》的诗歌中,罗塞蒂借用“修道院门槛”这一意象,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面对宗教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心理。这也说明了罗塞蒂并非是一个“洁白无暇”的修女,她也有强烈的个人理想和对自由的渴望。“自由哲学”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我命定是自由的,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们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别的限制,或者可以说,我们没有停止我们自由的自由。”[5]罗塞蒂在诗歌中对自由的呐喊是她萌发存在主义意识的表现。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是人的本性。人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狄金森眼中的存在也有类似的特点,在她看来存在应该是摆脱依附、自由选择的存在。可是,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排斥,而是同样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她生活在有着浓郁宗教氛围的新英格兰。在其家乡阿默斯特小镇,加尔文教统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所有人都被要求将灵魂奉献给耶稣。狄金森质疑宗教观点和神学的价值观。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和罗塞蒂相似,狄金森也要面对宗教与自由的艰难选择。一方面,她顶住了宗教压力,终生没有成为教徒;而另一方面,在她的内心深处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了一种负罪感。她在诗中写道:“我不放你走,除非你为我祝福”。这正是她与上帝关系的真实写照。诗人的自我永远处于抗争、搏击的状态,而这抗争不仅是为了远离信仰,同时也是为了接近上帝。在《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一诗中,诗人通过模仿死者弥留之际意识逐渐涣散的过程,以考证来世的确定性及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也反映了她对宗教的矛盾心理。   二.爱情诗里的入世哲学   尽管罗塞蒂已经是一位具有了存在主义觉醒意识的教徒。但她的日常生活、诗歌创作,乃至谈婚论嫁,还是要受到上帝存在的约束和影响。年轻时的罗塞蒂长相甜美,常为其兄拉斐尔前派诗人、画家但丁·罗塞蒂做模特。18岁时,她爱上了画家詹姆士·科林逊并与他订婚,但因为科林逊信奉的是天主教,与英国国教的教义相互冲突,所以两年后罗塞蒂解除了婚约。1862年,她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学者查尔斯·凯利,后又因凯利是无神论者终使两人劳燕分飞。此后,她还一度爱上了有妇之夫威廉姆·司各特,但结果也是有缘无分。   罗塞蒂通过诗歌述说着自己失败的爱情,在表达了对爱情失望的同时也反映出自己缺乏行动力的入世表现。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