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词汇理论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运用.docVIP

试论现代词汇理论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运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现代词汇理论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运用

试论现代词汇理论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运用   摘 要: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在于古今词义的差异上,因此揭示汉语词汇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是古汉语词汇教学一个重要任务。传统训诂学关于文献中词语意义的训释成果丰富,但是表达形式非常零散。一般工具书中义项罗列详尽,但是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它不能清晰地揭示词义之间的联系。现代词汇学关于语义场、义位、义素以及构词法理论等均可尝试应用于古汉语词汇教学与研究之中。   关键词:义素分析;语义场;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的理解直接关乎古代书面语的阅读,词汇教学自然在古汉语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历史变迁、文化革新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词汇又是语言中变化最为迅速的部分,古汉语书面语词汇的语义和用法大都发生了变化,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便体现于古今词义的差异性理解上。传统训诂学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古籍文献中词语尤其是疑难词语意义的训释成果,然而解释零散,其义项的排列缺乏词汇理论的相应支持,多义词各义项间的联系就无法揭示出来。而现代词汇学的一些理论可以运用于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之中。比如,现代语义学中关于语义场、义位、义素理论以及构词法理论等均可以有选择地应用于古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中。   一、传统训诂学对于词语的解释及其局限   传统训诂学对古代汉语具有指导意义,训释词语尤其重视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分析。单音词“间”是一个词义纷繁的典型例证,例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上册分析 “间”有近20个义项,具体如下:   【间】①夹缝,间隙。本义。   ②中间;③差距,区别;④房屋单位;⑤参与,介入;⑥隔阂,嫌隙;⑦离间;⑧间隔,间断;⑨间或,断断续续地;⑩交错,更迭;病情好转;空闲,閒暇; 闲适,安适;隐微,细小;秘密地,私下;伺间,窥探;○17间谍;○18顷刻;○19近来。[1]97教材采用传统词汇学分析方法将词义概括为两类,引申义又分为九组:(一)②——④;(二)⑤;(三)⑥——⑦;(四)⑧——⑩;(五);(六)——;(七)——;(八)——;(九)——。据此,还可以对语音的变化归类分析:表示本义第①条和、条读作jiān;第3、12、13一组读作xián;其余均读作jiàn。关于“间”的各条解释,从词典编纂角度来看收集词义可谓精辟而详尽。但是,“间”的19条意义之间的关联怎样,从学习词汇角度学生应该怎样系统地看待和理解这一现象,古代汉语教材即便进行了归类总结,也因方法论局限止步于此。   另如,【道】①道路。本义。如《论语? 泰伯》:“任重而道远。”以下8条均为“道”的引申义:   ②河道。如《史记?河渠书》:“通九道,陂九泽。”   ③途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   ④量词,条。如《齐民要术?柳槐桐梓梧柞》:“至冬,竖草于树间令满,外复以草围之,以葛十道束之。”   ⑤道理、规律。如《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如《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主张,学说。如《庄子?盗跖》:“子之道岂足贵哉?”   ⑧引导。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⑨述说。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教材充分认识到了这个多义词词义的复杂性,将上述这些意义分为本义和引申义,又对引申义进行了区分。具体划分为:① ②两条是一词多义现象,彼此分别属于本义和引申义;③——⑧条它们与本义的关系情况虽然复杂,但总体上属于引申义。   上述教材和工具书分析的优点在于采用分析字形而求本义的方法,纲举目张,能够比较直接分理并确定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来,然而这种分析也停止于此,对于本义与引申义之间以及众多引申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再予以探讨和说明。其明显不足在于不能说明上述两个词语8条或20条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实,王力先生早就指出:“词典里某些词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其实从引申的观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1]97   比如,以“解”为例,《辞海》共有4个读音,27个意义。其中旧版《辞海》所收的前9个意义分别是:   ①剖分;②离散;③析言事理;④免除;⑤开放;⑥晓悟;⑦意识;⑧消除怨隙;⑨达也。这九个意义进行归为三类:①、②可以合并为一大项;③、⑥、⑦三条可以先合并为上层一大项,表思想认识类;⑤、⑧、⑨三条合并,这样合并后变为三个意义。   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需要厘清,即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复杂多样,其辨析也是较难把握的问题。传统辨析同义词的方法是借鉴训诂成就,平面地分析各个同义词的范围、性状、程度、感情、语法、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如果遇到需要辨析的词群较多,文字叙述就比较繁杂,不易做到一目了然。比如,对两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