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概论-孔子与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本讲主要谈五个问题: 1.孔子介绍; 2.儒家的创立与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3.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 4.儒家学说的核心——伦理思想; 5.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对勇于进取的狂和退而洁身的狷 都给予一定的肯定,他厌恶的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称之 为乡愿,认为乡愿,德之贼也。 别异是按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合 同是使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合 同的原则是亲亲,别异的原则是尊尊。这个原则的结 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 孔府前上房内景 《礼记·乐记》篇记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 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又说:礼义 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就是说,合同 和别异这两个方面应该互相制约,相辅相成。 孔庙鲁壁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对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的 美化。儒家在父系家长制中加进封建制的内容, 使之成为一种封建宗法主义。孔子创立儒学时, 已经明确提出封建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他的仁 就是合同。他的礼就是别异。孔子思想的核心不 是仁,不是礼,而是仁和礼的统一。 三 儒家思想发展概况 (1) 儒家的分化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儒学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正强调宗法思想。孟子曾概括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塑像 孔子死后,儒家出现许多派别。《韩非子·显学》 载,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 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 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孟氏是孟子,孙氏是荀子。 孟庙启圣殿 儒家不仅同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学派之间的斗争。 海南文昌孔庙孔子行教像 荀子斥子张之儒为贱儒,认为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村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荀况(战国)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发展为仁 政学说。哲学上他继承孔子的天命观,但剔除天的人格 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孟庙亚圣殿 孟子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 义、礼、智源于性,人生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 知性,达到知天,即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 界。孟子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 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 面,强调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主张 性恶说和改造人的天性。对道家、墨家、法家、 名家和儒家内部各派都进行批判。孟子、荀子是 儒家代表,各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孔子思想。 在孟子、荀子之外,战国时代还有儒家学者 解释《周易》,著成《易传》。《易传》作者认 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 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 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理论思维水平很高。 由于孟子、荀子、《易传》作者以及其他派别代表 人物的共同努力,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孔庙圣迹殿 (2) 儒家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的思想。汉朝前几代统治者都不好儒术,喜欢道家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经过消沉之后,又兴盛起来。 曾点(字皙) 中国思想界从此发生变化,道、法、阴阳家的思想也与儒术融合,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汇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有若(字子有) 汉代儒家以读经、注经为主要任务。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后又分为十四,于是经学大盛。两汉经学的今古之争,是儒家内部爆发的大规模的学术斗争。 宰予(字子我) 今文经学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罚,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为三纲五常。 董仲舒(西汉) 两汉时期另外一些儒家学者如扬雄、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批判。 扬雄(西汉) (3) 儒家的衰落 两汉经学形式烦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