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外汉学研究三点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海外汉学研究三点反思

对海外汉学研究三点反思   【内容摘要】任何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以正方向。国内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规模宏大、成果辉煌。但瑜不掩瑕,学界对于汉学-中国学的学术发展史尚有认识不清之处,在研究实践上也有所偏颇;所从事的汉学研究尚未能在东方学的大框架内充分展开,只是就汉学而汉学;汉学研究的路径也应充分考虑海外汉学“外国学”的本质,拓宽研究思路,吸纳外语学科的进入。   【关 键 词】汉学;中国学;东方学;外国学;外语学科。   【作者简介】孟庆波,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博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汉学史。   刘彩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外部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化研究。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等十几家专门研究机构,出版有《国际汉学》《海外中国学评论》《汉学研究》《中国学研究》等四五种专业学术期刊。尤其是刘东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截止到2012年8月,该书系已经出版一百三十五种)和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汉学家大会”和“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交替举办,更是对海外汉学研究热度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学界的一门“显学”,人才辈出,著述充栋。然而,海外汉学研究急速发展的盛况之下还是有几点认识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澄清的。   一、汉学之于中国学   国内学界曾在本世纪初就汉学与中国学的名称及学科定位方面产生过争议。时过境迁,该争议已趋尘埃落定,本文也无必要老调重弹。这里主要说学界在厘清基本概念的内涵之后,在研究实践上仍然存在的不妥。   简单来说,将汉学定位于人文学科的中国研究,主要关注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宗教和历史;而将中国学定位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对近现代中国进行???究,我们在这两种学术研究之间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划分。但对二者的划分似乎不应走向极端而否认美国汉学与美国中国学之间始终有着并行发展的趋势与内在勾连。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似乎重视不够,极易武断地将美国的汉学研究与中国学研究进行人为割裂。   1.并行发展的趋势。以往学界的“转向说”不少,即美国对中国的研究从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向。似乎我们一般的认识就是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在费正清时代就已经转向,汉学已经被中国学所取代,给人留下美国汉学已经消失的印象。我们认为,一种学术声音不应强行代表、淹没另一种学术声音。当下美国中国学研究的盛况不容否认,但是通过对美国国内的《美国东方学会会刊》《哈佛亚洲研究》和欧洲的《通报》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报》等专业期刊上美国稿件的大致研究,我们发现美国的汉学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在不断深化。《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上发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Paul R. Goldin(金鹏程)的古汉语虚词研究系列文章、爱荷华大学教授W. South Coblin(柯蔚南)的上古汉语语音研究系列文章等即可作为明证。作为美国汉学的另一个重要堡垒,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汉学研究更是呈现出精致化的趋向。其现任社长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家学说”,承续了上自民国时代熊十力、冯友兰,继之以唐君毅、牟宗三等人中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弘扬并改造中国儒学,力图使中国文化现代化。据此,本文主张汉学研究和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只不过是学术地位上主流和支流的博弈,而非你死我活的决斗。中国学如火如荼的同时,汉学研究也在继续发展。“道”并行不悖,我们能不能修正以前的“转向说”,而代之以“以……为主”的说法?   2.美国汉学与中国学的勾连。费正清(John K. Fairbank)曾说:“美国有组织的汉学研究始于美国东方学会。美国东方学会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使命感。”侯且岸则明确指出这种使命感就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为美国对东方的扩张政策服务”。具有服务于国家利益的使命感,这使得美国的汉学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人文科学纯学术研究的范畴,带有现实关照和对策研究的特点。1860年,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向美国东方学会年会提交论文《On the Late Dealing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Powers》,直接向美国学术界报道中西外交的最新情况。卫三畏回美国后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位汉学教授,也成为从传教士汉学向学院汉学转化的关键人物。他的代表作《中国总论》初版时的副标题即为“概览中华帝国及其居民的地理、政府、教育、社会生活、艺术、宗教等”,全方位对中国进行研究,并且更重视现实问题,“非常像今天中国区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