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道德建构与道德实现伦理方法.docVIP

忠恕之道道德建构与道德实现伦理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忠恕之道道德建构与道德实现伦理方法

忠恕之道道德建构与道德实现伦理方法   [摘要]许多学者在对“忠恕之道”进行解读时往往将其拆分理解为“忠道”和“恕道”两种实质性的道德规范,故而招致了两种质疑与批评:一为攻击“忠恕之道”背后的“己我本位”;二为用“特殊”来挑战“忠恕之道”的普遍性。实际上,“忠恕之道”并非实质性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伦理方法,作为元规则与仁之方,它是道德建构与道德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忠恕之道 伦理方法 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7-1539(2013)06-0125-05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誉为人们道德行为的第一准则。但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遍民众在对“忠恕之道”的议论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主观偏好性”的道德规范并且具有致命的弱点。鉴于中国式“金规则”的重大意义与深??影响,本文试图对此做一定的辩解与重释。   一、“忠恕之道”的内涵界定   一般认为,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谓之“忠”,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合二为“忠恕之道”。对于“忠恕之道”的具体表述,见诸于儒家各经典著作当中,文章仅从《论语》、《大学》与《中庸》三个文本人手进行剖析。孔子在答子贡对仁的疑问时曾明言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其中的“恕道”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孔子对仲弓问仁的回答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第二次则是以可“终身行之”之道出现在孔子答子贡之问时:“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体系中,“忠恕之道”是作为“仁之方”而出现的,即是使内心对仁的体验外化为现实中的道德行为的道德方法或原则。忠恕本异,最早将忠恕连用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他在解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时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后许多学者用“忠恕之道”概括孔子的全部思想。但“忠恕之道”并非由完全独立的“忠道”和“恕道”机械组合而成。相反,二者实为一道,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层面的“立人”、“达人”与消极层面的“不欲勿施”的思想是相互融合统一、相互规定而不可分割的。   儒家的“忠恕之道”又可称为“絮矩之道”,按字面意思理解,即为用法则、法度来测量事物,以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他人以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的方法。“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大学》)此段描述则是对“絮矩之道”如何运用的翔实描述,其中心思想乃为推己及人,即通过设身处地的“己他”交叉体验来实践道德规范。   鉴于对以上文本的粗略分析,许多学者将“忠恕之道”的具体含义解释为凡是自己喜好的、追求的、肯定的东西,就一定也要努力去满足别人,而自己所厌恶的、否定的东西,就一定不能施于别人。若从将“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履行的角度来看,这一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按照这种解释,儒家的“忠恕之道”作为“金规则”的作用将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意义也将受到质疑。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忠恕之道”具有各种局限性,无法胜任“金规则”之职位。而相对于西方对儒家“忠恕之道”的极力推崇而言,“忠恕之道”在中国普通民众中的接受度并不高。因此,若只把“忠恕之道”看做一种道德规范或道德原则,它只不过是孔子所提出的众多德目中的一种或两种而已,其意义除了将之付诸实践会实现道德主体的个体德性或美德之外,并无任何其他的附加价值,并且会因此种解释而招致许多批评。但若从伦理方法——道德建构和实现的方法来看,“忠恕之道”中所体现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等思想将使其成为道德中的阿基米德支点,即成为建构道德规范与实现道德的关键。   二、对“忠恕之道”的误读与批判   如前所述,学界所普遍承认的“忠恕之道”的内涵实则是一种误读,认为它与所有其他诸多的道德规范一样,其意义仅在于规定行为某一方面的内容以维持社会秩序而已。这种解释不仅无法诠释出“忠恕之道”作为“金规则”的重要意义,更招致了许多学者对它的批判与重新审视。而批判的着力点主要针对“忠恕之道”背后的“己我本位”与“忠恕之道”对特殊存在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不同需求的漠视。   (一)攻击“忠恕之道”背后的“己我本位”   从“忠恕之道”本身所包含的“己”字可知,儒家在建构道德时是由自己而非他人出发的。“在人己关系上,儒家强调的道德是自己,纳入视野的也首先是自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