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土的渗透性与土中渗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_土的渗透性与土中渗流课件

一、渗透力 土样截面积为A,进、出水口测压管差为h,水流过厚度为l的土样,必须克服土对水流阻力: 作用于土样的总渗流力J应与土对水流的阻力F相等: 渗流作用于单位土体的力(即渗流力)为: 渗流力是体积力,量纲与γw相同,大小与水力梯度成正比,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渗流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渗流力对土骨架起渗流压密作用,对土体稳定有利; 渗流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渗流力对土体起浮托作用,对土体的稳定不利。渗流力过大,会使土体浮起和破坏。 二、渗透变形 在渗流力的作用下,土体内部的受力情况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这种变化对土体的整体稳定不利。 土工建筑物及地基由于渗流作用而出现的变形或破坏称为渗透变形或渗流破坏。渗流破坏至今仍是水工建筑物发生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渗流所引起的破坏特征,渗流破坏可分为流土和管涌两种基本形式。 1、流土 渗透水流作用下,表层土局部范围内的土体或颗粒群同时发生悬浮和移动的现象称为流土。 水流向上渗流时,渗流力的作用使土体重力减小 当渗流力j等于土体的单位有效重力γ时,土体处于流土的临界状态。 如果水力梯度继续增大,土中的渗流力将大于土的有效重度,此时土体将被冲出而发生流土。 发生流土的条件为: 或 与流土的临界状态相对应的水力梯度icr称为临界水力梯度或临危梯度,可按下式计算: 一般土类,icr在0.8至1.2之间,粗估时可近似取1 粘性土,渗流力的作用往往使渗流逸出处某一范围内的土体出现表面隆起变形; 粉砂、细砂及粉土等粘聚性差的土,当水力梯度大于临界值icr时,常常出现砂土随水流向外涌出的砂沸现象,工程上将这种流土现象称为流砂。 流砂 砂沸 式中K为流土安全系数,取K=1.5~2.0。 流土常发生在堤坝下游渗流逸出处。流砂现象发生于采用坑内抽水的基坑开挖过程中。 在自下而上的渗流逸出处,无论是粘性土还是无粘性土,只要满足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均会发生流土。 设计时要保证有一定的安全系数,把渗流逸出处的水力梯度 i 限制在容许水力梯度[i]以内,即 防止发生流土的措施 (1)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将地下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土的土层以下,然后再开挖; (2)打板桩:其目的一方面是加固坑壁,另一方面是改善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即增长渗流路径,减小地下水力梯度和流速; (3)水下开挖:在基坑开挖期间,使基坑中始终保持足够的水头(可加水),尽量避免产生流土的水头差,增加基坑侧壁土体的稳定性; (4)其他方法:如冻结法、化学加固法、加重法和爆炸法等。 2、管涌 地基土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其细小颗粒被冲走,岩土的孔隙逐渐增大,慢慢形成一种能穿越地基的细管状渗流通路,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使地基或斜坡变形、失稳,此现象称为管涌或潜蚀。 管涌通常是由于工程活动而引起的,但在有地下水出露的斜坡、岸边或有地下水溢出的地带,也可能发生。 管涌破坏一般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的破坏。管涌发生的部位可以在渗流逸出处,也可以在土体内部。 管涌多发生在非粘性土中,其特征是:颗粒大小比值差别较大,缺少某种粒径,磨圆度较好,孔隙直径大而互相连通,细粒含量较少,不能全部充满孔隙。颗粒多由比重较小的矿物组成,易随水流移动,有较大和良好的渗透水流出路等。具体条件包括: ①土由粗颗粒(粒径为D)和细颗粒(粒径为d)组成,其粒径比D/d10; ②土的不均匀系数d60/d1010; ③两种互相接触土层渗透系数之比k1/k22~3; ④渗透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于某一临界值。 管涌产生的条件 在可能发生管涌的地层上修建大坝和挡土结构,或进行基坑排水工程时,为了防止发生管涌,设计时必须控制地下水出逸点处的水力梯度,使其小于容许的水力梯度。 防止管涌的方法与防止流土类似,主要是降低水力梯度、打板桩等。 管涌的防治 在承压含水层作抽水试验,应采用承压井公式。 承压井对应的观测孔和抽水井与潜水井相同。 以井中心为轴的圆柱面,面积为A=2πrM 圆柱面上流速均匀分布,流向井为正。M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抽水试验原理——承压井 r v M 连续条件:所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