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西夏称谓
关于西夏称谓
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内,很少能有像西夏那样拥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西夏到底有哪些不同的称呼呢?
提起“西夏”,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公元1038年党项羌在宋朝西北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实际上,在此政权建立之前,“西夏”也广见于史籍。如《穆天子传》载:“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一般认为,这里的“西夏”即《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所提到的“大夏”,其地当在河西一带。又如《逸周书·史记解》:“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这里提到的“西夏”和“唐氏”,即文献中通常所见的夏和陶唐二族,“西夏”其地一般认为当在晋南和豫西一带。又《三国志·锺会传》:“拓平西夏,方隅清??。”这里的“西夏”,杨浣先生指出当即在魏国西南方向的蜀汉政权控制区域。又《晋书·张轨传》:“晋室多故,人神涂炭,实赖明公抚宁西夏。张镇兄弟敢肆凶逆,宜声其罪而戮之,不可成其志也。”此“西夏”胡三省先生在通鉴注中释为河西之地。又《南史宋纪》:“刘毅叛换,负衅西夏。” 此“西夏”则指荆襄一带。不难发现,此前的“西夏”所指概念宽泛、意义不一。但有一共同之处,即都是“他称”概念,表述的似乎是与“以我为中心”的“夏”相对应的方位或地域概念。
党项“西夏”同样也是一个他称概念,其自称为“大夏”。元昊称帝之时给宋朝所上的表章中明言“国称大夏”,目前出土的西夏汉文文献落款中也广见“大夏”的署名。“大夏”的称呼足见元昊称帝时妄图建立强盛大国的勃勃雄心,但宋、辽、金等朝在给西夏帝王封号的回函中都把这个“大”字给抹掉了,称为“夏国王”“夏国主”等,这多少打击了西夏统治者的自信。在天安九年,西夏西南都统嵬名济在给宋边将的移文中就只言“夏国”,不见“大”字了。党项立国以“大夏”自称,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或说沿用其祖辈所据夏州政权而来,或说沿用其部落名称“平夏部”而来,或说沿用其祖辈所授“夏国公”“夏国王”等封号而来,或说乃借“禹称大夏,或用赫连勃勃昔称大夏之故地”而袭用,又或说疑由大夏河之名而来等等。“西夏”的这个他称概念,据杨浣考察,在宋朝初期依然还是一个地域概念,大概在北宋仁宗时期,才成为“党项拓跋政权”的一个专门称呼。
除“大夏”的自称外,西夏还常常将自己称呼为“大白高国”或“白高大夏国”,有时也单称为“白高”。这样的称呼多见于西夏文文献中,其西夏原文如图所示。左边四个西夏字的意思依次是“白、高、国、大”,右边五个西夏字的意思依次是“白、高、大、夏、国”。前两字在学术界曾一度翻译成“白上”二字,并由此引发出其得名于“夏人所居白河上流”这样的说法。然在一件夏、汉两种文本俱存的佛教文献《圣大乘三归依经》发愿文中,图一中的几个西夏字在汉文本中对应的是“白高大夏国”五字,西夏文的前两字无疑就应该翻译成“白高”了。如此,则“白河的上流”或“尚白”的解说恐怕就难以成立了。而将“大白上国”释为“拓拔上国”者,则颇为无稽之谈了,因为在西夏文中,表修饰成分的“大”位于“白高国”之后,翻译成汉文将其调准到前面才使得“大”和“白”排在了一起。也有学者认为,按中国古代以五色配五方的原理,西方属白色,西夏国正位于中原的西方。又或者按照中国古代朝代“德运”的原理,唐代为木德,其色青,西夏克木,则为金德,其色白。概言之,“白”代表着西夏的属性。“高”可以理解为,在地势上西夏要比中原高一些,亦或包含了一点本民族的优越感和对中原汉人的蔑视。总之,西夏缘何自称“白高”,至今都是些猜想,尚未有十分令人信服的解释。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汉文史籍中,亦见元昊上书自称“邦泥定国”“邦面令国”,这些名称都是西夏语“大白高国”的音译。
常见今人用上图中第一个西夏字来对译“大夏”之“夏”,然而按照西夏辞书《文海宝韵》的解释,此字所指当即番人。“大夏”之“夏”在“白高大夏国”西夏文词语中所用之字则与表示“夏天”之“夏”相同。
西夏文献中亦常见用上图中第二个西夏字自称,其所对汉文即是“番”。“番”是西夏主体民族的族称,既可以用于“番国”也可以用于“番人”。在西夏文《圣立义海》中,多次出现“番国”一词,在西夏文佛经题款中也不乏“番国”的称呼。显然,这都是以族名用来称呼国家。
在藏文史籍中,从吐蕃时期起,一直用mi-nyag、mi-gnyags或me-nyag等词来称呼党项西夏。这同样是一个族名,它既可以用来称呼西夏立国之前的拓跋党项、也可以称呼立国后的西夏;既可以用来称呼西夏人,也可以用来称呼西夏国。在汉文史籍中,这一称呼有多种不同的译法。新、旧《唐书·党项传》将其译作“弭药”,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则译为“捻崖”,《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