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里年轻人三省都市报大型联动报道实践“走转改”.docVIP

大别山里年轻人三省都市报大型联动报道实践“走转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别山里年轻人三省都市报大型联动报道实践“走转改”

大别山里年轻人三省都市报大型联动报道实践“走转改”   从2012年10月9日开始,“三省媒体联动·千里跃进大别山”联合报道组穿越鄂豫皖三省,依次踏访同属大别山区的信阳、黄冈、六安三市的光山、罗山、新县、红安、团风、霍山、金寨、固始、商城9个县,总行程超过5000公里,几乎一天一个县。如此主题集中、报道质量要求高、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的“走转改”实践活动,对年轻记者是挑战,更是锤炼。   古诗云:“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2012年10月9日至22日,正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鄂豫皖三省三家都市报的14名年轻记者,收拾好行装,抱着诗中这种满溢的家国情怀,千里跃进大别山,用脚丈量历史,用心书写新闻。   这一题为“三省媒体联动·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型采访活动由《大河报》策划发起,联手《楚天都市报》《新安晚报》共同完成。   结束报道的最后一天,有记者在自己的日志中写到:所有人都以为我们只是去山中做了一次采访,而我们自己觉得,翻山越岭回来,换回的是一种历练、一种洗礼、一种浃髓沦肌的爱恋和一种融于血肉的赤诚。   2012年11月2日,中宣部“新闻阅评”评价说:“千里跃进大别山”系列报道全面审视横跨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区突破各种制约,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通过加强协调、资源整合、一体联动,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整组报道“谋发展,站位全局看区域,统筹协调聚合力;重责任,不辞辛苦行千里,饱蘸深情写老区;求创新,大胆尝试全媒体,唱响时代主旋律”。   大别山来了一群年轻人   2012年10月9日上午9点,河南省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广场。   “喜迎十八大·三省媒体联动·千里跃进大别山”采访团出征仪式在这里举行。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铁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韩少林,安徽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新安晚报》总编辑丁传光,时任《大河报》总编辑王守国,专程赶到位于大别山区的信阳,与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起,为采访团壮行。   红歌声中,桂花香里,三家媒体集合起14张年轻的面庞,有期待的兴奋更有莫名的紧张——自己手???的“笔刀”,能为这座“革命的山、光荣的山、英雄的山”,增添些许光华吗?这毕竟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采访团。而且,团队中又以财经记者、时政记者居多。记者们熟悉城市、熟悉会场、熟悉文件,却对山中、田里生长的茶叶、板栗、小麦、稻子日渐陌生。   从2012年10月9日开始,联合报道组穿越鄂豫皖三省,依次踏访同属大别山区的信阳、黄冈、六安三市的光山、罗山、新县、红安、团风、霍山、金寨、固始、商城9个县,总行程超过5000公里,几乎一天一个县。   10多天时间,采访团一路跋山涉水,承星履草。采访中,有人双脚肿胀如馒头,有人颈椎疼痛如针扎,有人晕车呕吐,有人浓茶难消困意,但没有一个人叫一声苦。走着走着,大家仿佛如当年奔走于山中的红军一样,渐渐有了信仰——无论上车时多么形容枯槁,下车采访时一定会“满血复活”;无论白天连续钻山沟有多么疲累不堪,晚上也要坚持发回最精彩的报道。   “这是我们接待过的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个采访团!”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村里一位基层干部这样感叹。   为什么要到大别山?   一群年轻人,为什么要到大别山?   这要追溯至2012年全国两会。彼时,多位驻鄂豫皖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或联名提出建议,希望将大别山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的奔走呼吁,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大河报》当即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郭瑞民、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报道。   但很显然,这样的“急就章”并不解渴,甚至连题目都没有来得及完整抛出。   全国两会归来,一连串的问题一直萦绕心头——   大别山的老红军及其后人,如今是怎样一种生活状况?大别山的人民仍然“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吗?大别山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大别山振兴发展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大别山”三个字,成了《大河报》记者这一年中最为深重的牵念。   在接下来长达数月的案头准备工作中,两张不同面孔的大别山,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近他的决心。   大别山的一张面孔是“红”。   《大河报》在本组报道的开篇文章《大别山,我们来啦》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这里,山山埋贞骨,岭岭铸忠魂。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慷慨捐躯。全国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地区就有湖北红安、大悟,安徽金寨、六安,河南新县五个。在新县,当时10万人口中,就有5.5万人献出了生命;这里,走出了共和国的两任国家主席、一位元帅、四百多位将军;这里,刘邓大军的旗幡,舞动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逼迫蒋介石步步后撤,最终退守台湾。”   大别山的另一张面孔是“穷”。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