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代“官不修衙”制度安排.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官不修衙”制度安排

宋代“官不修衙”制度安排   在宋代之前,地方官还是比较愿意修缮衙门的。比如唐代的李听当节度使时,发现衙厅长时间不利葺修,都要倒塌了,立刻就无所顾忌地“命葺之,卒无变异”。李听之所以一刻也不耽误地使人修缮官衙,既可以拿到工程回扣,也可以享受良好的办公条件,否则作为节度使的李听,绝不会有这样的利益冲动。   可到了两宋时期,地方官想要修缮官衙就不那么容易了。探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宋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官不修衙”的制度安排。   从制度上筑起“防火墙”   根据相关规定,宋代的地方官要修缮衙门,必须报请中央政府审核、批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即在大宋建政不到60年,朝廷又进一步明令地方政府“无得擅修廨舍”。这就是说,各级政府不得擅自修缮官衙。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大宋朝廷又“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过七年取旨”。也就是说,京城内外官家的楼堂馆所一律暂停修建,等七年后看国家财政状况再说,因为政府要优先建设仓场(贮存粮食的仓库)、库务(国库)、店务(公租房)、课利舍屋(税所)等公共项目,为民生和经济建设服务。   如果地方官不遵守规定,私自修缮官衙,必将受到弹劾和撤职、降职处分。所有这些,都从制度层面上,筑起了擅自修缮官衙、从工程中捞油水的防火墙。   当然,这也不是说宋代所有的官衙,不管多么破旧都不进行修缮。宋代修衙之事,还是能够见诸相关史志的。但总的来说,宋代地方官员对修衙之事都不太热心,很少出现大建楼堂馆所的热潮。   不过,官衙如果太破败了,地方官员也可以申请修缮官衙的费用,朝廷经过严格审核后,方能在一般性行政经费中划拨。但官员给朝廷打报告时,需要着重强调本地的官衙如何破败不堪,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而且还要反复保证修建过程中不会出现强迁扰民之事。不过地方官员申请归申请,可是要批下来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大宋朝廷在官衙修缮的制度建设方面,确实比较完备。   苏轼在杭州的“囧事”   宋朝政府,一直是个“小政府”,财政规模非常有限,朝廷没有修缮官衙的专门预算,因此地方官想要修官衙,工程立项异常困难。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大文人苏轼到杭州履新,担任通判一职,这是相当于副市长的职位。虽然他任职的是美丽天堂杭州,却看到这里的州衙屋宇“例皆倾斜,日有覆压之惧”。这就是说,苏轼每天从官衙的墙边通过,很怕严重倾斜的房屋把自己掩埋掉。就这样,苏学士在惶恐中当了三年的杭州通判,直到改任他职,州衙也没有得到些许修缮。十多年后,苏轼重回故地。这一回朝廷让他担任了知州,也就是杭州的行政一把手,但他发现破败的州衙依然没有得到多少修缮。就在苏轼履新杭州的那一年六月,州衙的房屋终于倒塌了,还压伤了衙门的两名书吏;又过了两个月,州衙的鼓角楼也倒了,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内有孕妇一人。自此之后,“不惟官吏家属,日负忧恐,至于吏卒往来,无不狼顾。”就是杭州官衙,屡屡出事,致使公务员及其家属狼狈不堪,人心惶惶。   没办法,苏轼只好向朝廷打报告申请拨款修缮州衙,并反复说明了修缮的理由:“到任之日,见使宅楼庑,欹仄罅缝,但用小木横斜撑住,每过其下,栗然寒心,未尝敢安步徐行。”尽管苏轼将州衙危房描述得如此形象传神,可报告打上去,竟然被朝廷拒绝了。   第二次再打报告,聪明的苏东坡事先设计了一些变通的办法,不过也仅仅批准了很少的钱,不过“修完紧要处,亦粗可足用”。廉政爱民的苏轼,并没有因此抱怨朝廷不给自己面子,因为他知道:“近年监司急于财用,尤讳修造,自十千(即十贯钱)以上,不许擅支。”没办法朝廷真得很缺钱,况且还有制度管着。   在杭州任上,苏轼主持修建了一处大型公共工程——西湖苏堤,所用的款项和劳工远远超过了修缮官衙的规模。因为苏堤首先是为疏浚西湖而构筑的,故苏学士这样做,不但没有受到弹劾和降职处分,还作为“西湖十景”之首,为属地的后辈们编织了一个千年不朽的旅游钱袋子。   强行修衙的严重后果   在宋朝,官吏若强行修衙,不光政声受损,还可能受到弹劾和撤职、降职处分。   诚如前所言,宋朝政府收取的税银,主要用于建设仓场、库务(国库)等公共项目,修缮衙门的工程通常会被列为“不急之务”,远远排在其它公共工程的后面,更难被当作政绩工程或首长工程来夸耀。既然如此,官员也就不能拿城市的土地当作商品来经营,并把经营所得用来修缮官衙,因为这是制度所决定的。   比如,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杭州知州薛映被人告发“在司擅增修廨宇”,即在知州任上擅自修缮官衙,于是朝廷马上派遣御史去调查,一查,果然如此。马上交大理寺议罪,于是薛知州就从省级行政一把手,被贬为“连州文学”,即很小的一个地方闲职。其职务收入和职务消费,自然也比当知州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