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对鱼类繁殖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激素对鱼类繁殖影响

环境激素对鱼类繁殖影响   摘 要:环境激素对鱼类的繁殖具有综合性的影响,包括对鱼类性别取向、生殖器官、性激素水平等的改变,进而导致鱼类种群生存力和渔业资源下降。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富集和生物放大等途径,可对人类造成更大危害。我国水环境中的环境激素浓度处于较高水平,亟待开展环境激素的迁移转化、生物积累、代谢途径、作用机制、风险评价、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环境激素;鱼类;繁殖;影响   中图分类号:X592;Q955 文献标识码:A   环境激素也叫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环境荷尔蒙,具有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状态多样、途径复杂的特点,对动物和人类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1,2]。目前,在所有的环境基质和人体组织内均能检测到环境激素,已列入环境激素黑名单的化合物超过70种[3]。2010年,在取自武汉、重庆、南京、马鞍山的野生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检测出壬基酚(NP)、辛基酚(OP),这两种环境激素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4]。环境激素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已成为环境科学、化学、生态学、生物学、人类学等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   1 环境激素对鱼类性别取向的影响   1985年,在英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下游的泻湖中,捕获到具有雌雄两性特征的斜齿鳊(Rutilus rutilus)。在瑞士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相似鱼体。在英国诺福克郡(Norfolk)的艾尔河观测点,受工厂排水污染水域中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特征,不少雄性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大部分雄性鱼变成两性鱼或雌性鱼。日本、美国河流中也出现雌雄同体的鱼类。排入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激素是产生雌雄同体鱼的真正原因[5,6]。   环境激素可导致鱼类的雌性化效应、雄性化效应和雌雄同体效应。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某个造纸厂下游4英里处水域中,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大都雄化,发育出生殖柄样的雄性性器官,并企图与正常雌鱼交配[7]。青鳉(Oryzias latipes)在生命早期阶段暴露于NP时,兼具两性特征的个体数量增加[5]。对-叔戊基苯酚(TPP)可以引起雄性鲤鱼雌性化,在浓度为0.32-1.00 mg/L时,受TPP暴露的雄鱼体内可观察到卵巢存在[8]。给每粒青鳉卵注射227 ng DDT(约为半致死剂量511 ng/卵的一半),发现孵出的小鱼中有86%的雄鱼具有雌鱼性征,而性染色体仍为雄性;如果改用2 ng/卵的17β-雌二醇注射,发生性逆转的雄鱼比例为20%[6]。   2 环境激素对鱼类生殖器官的影响   暴露于环境激素的鱼类,可观察到雄鱼睾丸发育的延迟[9]。雌激素类化合物甲氧氯和十氯酮能够与卵细胞受体结合,抑制卵细胞的成熟[5]。在英国的一条含有环境激素的河流中,雄鱼体内卵黄蛋白原(VTG,一种卵黄前体,一般只存在于性成熟的雌性鱼体内,在雄鱼及幼鱼体内含量极少)的浓度与对照河流中妊娠的雌鱼相似。0号柴油水溶性成分(diesel oil soluble fraction,DOSF)对鱼体具有生殖干扰作用,对雄鱼具有雌激素效应,并降低雌鱼的产卵能力。NP和OP可以抑制雄性虹鳟鱼的精巢发育[9]。   3 环境激素对鱼类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暴露在DOSF后,未发现明显的性腺组织损伤,但雄鱼性腺中17β-雌二醇含量升高,血清中VTG被显著诱导。雌鱼血清和性腺中睾酮和17β-雌二醇含量下降,这将对卵细胞的质量、发育和成熟产生不利影响[1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s)的降解产物对水生生物具有多种雌激素效应。NP、OP在浓度分别为20.3、4.8 mg/L时即可以诱导雄性虹鳟鱼血浆中VTG浓度显著升高[9]。DDE(DDT的代谢产物)能够与鱼类性激素受体相结合,浓度为2×10-7 mol/L的DDE即可拮抗鱼体内的雄性激素[11]。低于1 ng/L的乙炔雌二醇(EE2)能导致虹鳟产生VTG,而4 ng/L的EE2可导致幼鱼的性畸形,第二性征发生改变[5]。   4 结语   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被喻为威胁人类持续生存和繁衍的定时炸弹[12]。环境激素除了影响鱼类繁殖外,还影响鱼类生长、发育,导致鱼类种群生存力和渔业资源下降。鲑鱼在淡水河流产卵,孵出后的小鱼再洄游到大海,鲑鱼在洄游期间通过雌激素调节体内渗透压以适应含盐量不同的水体环境。河流中高浓度的NP干扰了渗透压调节系统,致使小鲑鱼进入大海后仍不能够改变体内渗透压,大西洋鲑鱼种群几乎因此而灭绝[13]。   环境激素可借助大气环流及洋流由低纬度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