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救杨虎城之母杨大实
营救杨虎城之母杨大实
我是2011年9月份退休的。人到这个岁数就爱回忆一些往事。前几天看电影《西安事变》,不禁想起一个与“西安事变”有关的人。他在“西安事变”后,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深入虎穴,营救了杨虎城将军的母亲。他的名字叫杨大实。
以下所述已经是47年前的事了。
家里来了个胸前缝白布的陌生人
我父亲叫郭恩泽,字济舟。1920年毕业于奉天南满医学堂(今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义县县立医院院长、联合医院院长、义州镇医院院长,是当年义县和辽西地区的名医。
1967年我16岁, 正在读初中。 秋天的一个中午放学回家, 一进门就看见父亲正在堂屋里和一个人聊天。那人60岁上下,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气度不凡。他身材魁梧,腰杆挺直,方方正正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眼晴,高高的鼻梁,坐着都显得气宇轩昂。他身穿一套深蓝色的旧布衣,左胸前缝着一块香烟盒大小的长方形白布,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字:“四类分子。”
父亲对我说:“这是你杨叔。”我叫了一声。 父亲又对那人说我是最小的儿子。那人对我点点头,笑着说:“小儿子都这么高了,我们还能不老吗?”看得出他们正聊得投机,我就躲到后院去了。等我午觉睡醒出去玩时,看到他们还在聊,而且是那么的亲切。
那个人是谁呢?晚上父亲告诉我:此人叫杨大实,是“西安事变” 主要发动者杨虎城将军的把兄弟,是陈毅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后几期的同学,曾任西北大学的法语教授。现在因为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打成“四类分子”,从西安遣送回义县农村(因为他老家在义县巨粮屯乡平坊村)接受改造。这次是进城办事,顺便找到我家来看望父亲的。怪不得呢,看他的相貌举止就非同常人。
我不知道父亲和杨大实是怎么认识的,因为当时我还小,还想不起来问这些。现在回想与猜测,首先大约是因为大伯父的关系。
我大伯父郭恩海曾在东北军任职,先后任过三、四方面军团司令部副官处长与三、四方面军团守备司令、东北陆军警备总司令、东北军交通司令、包宁铁路工程局局长、运输司令等职务,是东北军中的爱国将领。有可能通过大伯父、父亲才和杨大实认识的。其次也有可能是我父亲和杨大实都是读大学的,那时一个县城里也没有几个读大学的,就这样自然就认识了。另外还有可能的是,根据《长春文史资料》总第13辑杨大实所写《蒲城往事——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母亲蒙难前后》的文章,文章前面有我堂兄郭维城(我二伯父郭恩波的长子,曾任铁道兵副司令员、铁道部部长等职)所写的序言。上世纪20年代,杨大实在东北大学任教,郭维城在那里读书;后来又同在东北军工作;“西安事变”前后,杨大实任东北骑兵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郭维城给张学良将军当机要秘书。解放后又多次在北京相遇等关系吧。总之,杨大实和我父亲是非常熟悉的。
那时,杨大实戴着“四类分子”的帽子,行动很不自由,每次外出都得向村干部请假,得到批准才能进城。然而,他每次进城总要抽出时间到我家坐坐,和父亲聊聊天。我的父亲为人耿直,虽然脾气不好,但给人看病尽心尽力,再加上医术高超,在义县的名望很高,口碑也好。虽然他多年在医院里当领导,又是地方上的技术权威,但在十年浩劫中连一张大字报也没有,可见义县人对父亲的敬重。
父亲看见杨大实就像见了久别的亲兄弟,每次都非常热情。我那时年轻不懂事,每当听到他们谈论时事政治就不高兴,很怕因此招来祸端。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就连柴米油盐一类的话也不能随便乱说,更何况杨大实胸前还缝着那块白布呢。杨大实也觉察到我的顾虑,所以只要看到我回家,他们的话题就自然转变,随便聊一些和政治不沾边的内容。
杨大实很博学,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滔滔不绝妙语联珠。当年他在法国是勤工俭学,开始时生活很艰苦。时任张学良秘书长的吴家象是义县老乡。通过吴家象的介绍,杨大实得到了张学良的资助,读完了五年的留学课程。“九一八”事变前,他任东北大学教授,事变后任北平外国语学院院长,1933年投笔从戎到东北军。他渊博的知识吸引了我,我渐渐地对他肃然起敬。恩格斯说过:法语说起来就像小河流水似的动听。我觉得法语教授讲出的中国话也同样充满魅力,吸引着少年时代的我。后来,杨大实再来我家时,我都会坐在旁边,缠着他问这问那。
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东北军连长以上的军官大都能写一手好文章,他们的国学功底是很深厚的。也可能是先入为主吧,后来,每当听到有人说东北军军官一无是处,我都不能苟同。
老哥俩眼里同时闪着泪花
杨大实每次来串门,穿的虽然是旧衣服,但干净整洁,打扮得体,唯一不变的就是那胸前的白布。我经常想:这么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怎么会是“四类分子”、坏人呢?“文革”初期,他曾遭到严重迫害,家被抄,财产被抢走,连保持多年的历史资料都不知去向。可杨大实并没有被压倒,他很乐观,经常面带微笑,走起路来也是昂首挺胸。当然,我也看到过他神色黯然的时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