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管神经性头痛课件
血管神经性头痛 【目的与要求】 了解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基本概念;饮食疗法和其他疗法。 熟悉并理解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是风、痰、瘀、虚致头窍失于通清利与荣养,熟悉辨证要点:外感内伤虚实,治疗基本原则为调神利窍、缓急止痛,相关的预防和调护。 掌握风寒证、风湿证、肝阳证、气血两虚证、瘀血证的证候、治法、代表方药的方名和药物、常规剂量,常见的加减方法。 概念 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何枕外隆连线以上的疼痛。 本病属于中医“偏头痛”、“头风”、“脑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 外感 —— 邪袭三阳,上扰清空? 内伤 情志失调—— 肝郁化火,肝阳上扰 饮食不节—— 脾虚失运,湿痰上蒙 久病体虚—— 气血亏虚,清宫失养 摄生不当—— 精气耗伤,髓海不充 外伤—— 瘀阻络道,清窍不利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或伴表症; 内伤头痛,病程较长,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辨虚实: 外感头痛属实, 内伤头痛多虚实夹杂,当审其主次。 新病,具有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痛势剧烈者属实; 久病,具有昏痛、隐痛、空痛,疲劳易发者,多属虚证。 治疗原则 调神利窍、缓急止痛为基本原则。 外感头痛,治宜疏散祛邪为主; 内伤头痛,治当滋阴养血为要。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证 风热证 风湿证 内伤头痛 肝阳证 肾虚证 气血两虚证 痰浊证 瘀血证 风寒证 证候: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太极通天口服液 组成: 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等。?? 功用作用: 活血化瘀,疏风,活络,止痛。用于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可预防脑溢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及改善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缺铁性脑血管疾病、脑溢血后遗症瘫痪等)。?? 用法用量: 口服液:10ml/支,6支/盒,10m1/次,2~3次/日。? 注意事项: 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时禁用。孕妇忌服。? 风热证 证候: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耳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风湿证 证候: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肝阳证 证候: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肾虚证 证候:头痛如空,每兼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气血两虚证 证候: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加减 痰浊证 证候: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证 证候: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者,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功 效】 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多种头痛,神经性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经前头痛。 【主要成份】 川芎、当归、红花、细辛、防风、独活、附片、桃仁、白芍、白芷、附片、鸡血藤等。 【用法与用量】 饭后服用,一次1袋(6克),一日2—3次,15天为一疗程。 【禁 忌】 孕妇忌用。 广东南方医院中医神经内科通过几十年临床研究,分析了2000例慢性头痛的大样本,总结出了头痛病因病机新概念:指出头痛的绝大部分均为复合证,即风证占72.3%,瘀血证占82.2%,痰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