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新闻报道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中国犯罪新闻报道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犯罪新闻报道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犯罪新闻报道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摘 要:   犯罪新闻报道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犯罪新闻报道可以带来正面效果。然而,一旦媒体在报道犯罪新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应有的尺度,就很容易带来负面效果。如何使犯罪新闻报道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能获得最大的正面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必要且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犯罪新闻报道;问题;解决对策   犯罪新闻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果,这一事实早已为人们所知。媒体享有新闻自由,但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自由总是伴着责任。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求媒体在决定犯罪新闻该不该报、报多少、怎样报的时候,务必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   中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敏感期,消除犯罪新闻是不现实的,适度的犯罪新闻报道有它存在的意义。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在不彻底排斥犯罪新闻的同时,寻求一些解决犯罪新闻报道不良倾向的对策,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媒体自身的责任。   第一章 犯罪新闻报道是把“双刃剑”   犯罪新闻报道,从传播学理论角度,我们不难发现,它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即犯罪新闻报道是把“双刃剑”,关于这一点,已经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   第一节 犯罪新闻报道的正面效果   1.认识作用   知道社会上犯罪行为的存在,以及了解犯罪行为存在的原因,在公民的权利上反映为知情权。关于知情权,我国《宪法》虽未对此作出明文规定,但从宪法中已有的规定足以认定该项权利在中国是有宪法基础的。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态势,诸如自然环境、政府决策、社会治安等信息,公民有权知悉。犯罪作为社会信息中的一个方面,公民同样有知情权。社会的运作状况如何,社会治安如何,社会秩序如何等等,公民都有获取和接受这些信息的权利。犯罪新闻报道是公民知情权得以保障的途径之一。   2.警示作用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犯罪新闻报道可以促使他们提高警惕心理,增强防范意识,从而降低成为受害方的危险。而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尤其是公检法部门,犯罪新闻报道同样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通过犯罪新闻报??,有助于这些部门保持警惕,提高防御和打击犯罪的积极性。比如,某一地方的娱乐场所出现凶杀案,媒体进行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当地的公安机关就会加强对此类娱乐场所的监管。   3.威慑作用   受到媒体曝光的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分子,往往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包括家庭的责骂、怨恨、鄙视和排斥,这种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对于绝大多数心智正常的人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所以,犯罪新闻报道,对于有潜在犯罪倾向的人来说,犯罪新闻报道无疑起到了一种威慑作用。出于对道德谴责和法律科刑的畏惧,迫使这些有犯罪倾向的人不敢实施不法行为。   4.监督作用   一个犯罪案件产生之后,将会引来公权力的介入,如公安部门侦查、检察院起诉、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的行使必须置于公众的监督下,才能实现公平和正义。犯罪新闻报道,将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的处置方式公之于众,有利于民众行使监督权,这既有利于防止权力部门滥用职权,勾结腐败,也有利于行为人受到公正合理的审判,从而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5.疏导作用   犯罪案件的出现,通常都会导致民愤和民怨,如果这种情绪受到压制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将导致矛盾和冲突加剧的恶果。新闻媒体对犯罪案件的报道,让民众了解国家和社会对行为人的谴责,并且知晓行为人为自身不法行为付出的代价,这有利于公众的情绪的发泄,使公众心理平衡,从而起到疏导民愤、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犯罪新闻报道的负面效果   1.模仿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包括人的攻击性在内的社会性行为,也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社会的其他成员而习得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充满了模仿的意识和行为,传播面越来越广的新闻媒体,为社会成员观察和模仿社会其他成员提供了便捷的机会,一些心智出现偏差的人通过犯罪新闻报道,找到了一些具有犯罪意图的“知音”,从而导致群起而效之。不适当的犯罪新闻报道,有意无意地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比如,对犯罪手段的过多描述,导致报道实际上成为传授作案技巧的行动指南,或者对警方破案手段的透露,导致一些有犯罪倾向的人认为自己掌握了反侦查的能力,从而将犯罪意图转化为实际不法行为。   2.异化作用   犯罪新闻报道导致道德异化。上世纪90年代前期,著名的“朦胧派”诗人顾城杀妻一案震惊了社会。有的报纸在报道这一事件的时候,竟然明显流露出对顾城杀人行为的理解和同情的倾向,“顾城杀妻罪行被忽视了,剩下的是对他自杀行为的同情和悲   悯”。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