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塔尔寺六族”形成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明代“塔尔寺六族”形成与发展

论明代“塔尔寺六族”形成与发展   摘要: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自明代万历年间建立后,随着明朝“多封众建”政策和卫所制度的推行,“西宁十三族”成为明朝纳马番族;万历之后,随着西宁番僧纲司的建立,西宁十三族逐渐分化重组,最终成为塔尔寺的寺属部落,史称“塔尔寺六族”。   关键词:塔尔寺;西宁十三族;塔尔寺六族   中图分类号:C958.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2-0104-05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一里许的莲花山坳之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诞生地,自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创建以来,经700多年的不断扩建发展,逐渐成为国内藏传佛教格鲁派6大寺院之一。长期以来,它不仅是一座藏族、蒙古族、土族以及一部分汉族佛教信徒们从事佛事活动的宏大场所,还因为保存了大量的佛经典籍与文化艺术资料。而成为一座具有辉煌建筑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我们今天研究这座寺院的历史沿革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追溯这座寺院的建成发展时。就会发现它不仅与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和地方势力的扶植有关,而且与塔尔寺附近6个藏族部落的长期支持和全力奉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这6个藏族部落即“塔尔寺六族”与塔尔寺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识者。   一、“塔尔寺六族”溯源   塔尔寺六族,在历史上有“宗喀六族”、“湟中六族”、“申中六族”、“金塔六族”等多种叫法,藏语称“亘本措周”。“塔尔寺六族”是历史上随着塔尔寺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建立而形成的,指原来在政治、经济上从属于塔尔寺,分布在塔尔寺周围,今湟中、平安、大通等县的六个从事畜牧兼农耕的藏族部落,即西纳、申中、隆奔、祁家、米纳和雪巴等六族。从汉藏史籍记载来看,塔尔寺六族当源于明代“西宁十三族”或“宗喀十三族”。   “宗喀”是藏族历史上一个十分古老的地理名称,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出现在藏文文献中。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就曾多次提到“宗喀”。因此,“宗喀六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时期。   吐蕃王朝和唐朝经过长期争战较量,“安史之乱”后,包括“宗喀”地区在内的河陇地区被吐蕃王朝占领,唐蕃双方经过“清水会盟”、“长庆会盟”等多次盟约,最终以陇山、大渡河一线划界,以西为吐蕃地、以东为大唐之地。随之,“宗喀”地区成为东部吐蕃的腹地,经过吐蕃王朝百余年的统治,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逐渐吐蕃化。“8世纪中期开始,尤其是赞普赤松德赞执政时期,吐蕃王室在统治区域内大力普及佛教,‘自首邑直至边鄙四境并建寺宇伽兰,树立教法。’使青海的佛教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青海地方文化的佛教色彩日渐突出。”   吐蕃王朝崩溃后,唐朝积极筹措收复河陇,但终因藩镇四起,虽有敦煌归义军的归附,一直到唐亡也未能真正统治河陇,河陇地区的吐蕃遂陷入分裂,“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彼此不相统属。到公元10世纪末,河陇吐蕃出现了几个区域性的地方势力,其中较著名的是凉州六谷部和青唐唃厮啰。唃厮啰政权又称青唐政权,“青唐”是藏语“吉塘”的译音,为宗喀之古名,故藏族史称唃厮啰政权为“宗喀王朝”,唃厮啰称为“宗喀王”(音“宗喀嘉沃”)。从史书记载看,唃厮啰辖下的大小部落有百余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青唐族、宗哥族、西纳族等,这些部落为后来宗喀六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元明时期,今青海境内湟水流域的藏族即有了“宗喀十三族”、“宗喀十八族”、“宗喀二十五族”等多种族称。后来因社会变迁和部落纷争,有些部落或融入周邻部落,或迁徙他地,又经过历史上复杂的分合重组,有的部落衰亡,有的部落兴盛。明初洪武年间,申中、巴哇、西纳等“宗喀十三族”相继归附明朝,“其诸豪有力者,或指挥、千户、百户,各授有差。”每年奉贡,成为明朝的纳马之族,史书中称为“西番”。“番有生熟二种”,宗喀十三族属“熟番”。明中叶以来,宗喀十三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耕,部落的分布随之发生较大变化,部落组织也渐趋松散,随着明朝“多封众建”但各部落皆与塔尔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使塔尔寺迅速发展,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统治,申中、西纳等六族遂成为塔尔寺的寺属部落,史称“塔尔寺六族”。据《安多政教史》载:“寺院所属的豁卡有切嘉(又作祁家等)、肖巴(又作雪巴、西河坝等)、西纳(又作斯纳等)、隆本(又作鲁本等)、木雅(又作米纳等)、申中(又作辛迥等)等六个部落,属民众多,地域广阔。”   二、西宁卫的设立与宗喀十三族   明朝建立后,如何统治当时广大的吐蕃地区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当时,明朝面临的最大政治问题就是“备虏”,即防止蒙古南下,为此,明朝在沿长城一线的北边设置“九边”防御体系,屯军设防。同时,明太祖“法汉武创河西四郡隔绝羌、胡之意,建重镇于甘肃,以北拒蒙古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