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邵逸夫和他乡村电影
邵逸夫和他乡村电影
1926年的一天,19岁的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扛着放映机,提着装影片的箱子,穿越马六甲的一片森林,准备给林区工人放电影。因常年无人行走,小路已被带刺的灌木和杂草阻塞得不见缝隙,锋利的草叶很快划伤手背、小腿,汗水一流过伤口,就是一阵钻心的疼。走在前面的邵逸夫,拿一把尖刀砍开棘刺前行,邵仁枚扛着放映机跟在后边。
正当兄弟俩小心翼翼地前行时,邵仁枚突觉脑后一阵冷风刮来,他回头一看,一头花斑豹正张开血盆大口逼近……只听得“砰、砰”几声枪响,他们睁眼一看,花斑豹已应声倒下。原来,林业工人见兄弟俩迟迟未到,就请几位土著猎人前去迎接,及时相救。
到南洋乡村放映影片,是邵逸夫电影生涯的重要时段。上世纪20年代末,邵逸夫和邵仁枚组织了六组流动放映车,装上放映机、银幕、桌椅、帐幕等,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城镇、乡村巡回放映。彼时,南洋诸多小镇有很多华人,平日里没有娱乐消遣的去处。邵氏兄弟的流动放映车来了,他们便蜂拥而来,享受着流动电影的带来的乐趣。
兄弟同心闯南洋
早在上海求学时,邵逸夫得以常出入娱乐场所,渐渐痴迷于戏剧与电影。可以说,邵逸夫十六岁时,就已正式接触电影,让他“触电”的人,正是大哥邵仁杰。
邵仁杰最初在上海一家中法振业银行担任法律部经理,后与朋友联合收购了一家小剧院,以演出文明戏为主。慢慢地,随着无声电影的出现,尤其是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出现后,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到1923年,邵家在上海的所有家产,只剩下一幢房子和一个剧院了。
眼看生意难做,邵仁杰萌发了拍电影的想法。他召集三个弟弟,商定卖掉住宅,搬进戏院,集资1万大洋,以原来的演员为班底,购买了一台电影摄影机,成立电影公司。
1925年6月14日,上海闸北横滨路上鞭炮齐鸣,邵仁杰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挂牌成立,正式闯入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涉足电影业后,邵氏兄弟开始自封雅号:大哥仁杰,号醉翁;二哥仁棣,号邨人;三哥仁枚,号山客;六弟仁楞,号逸夫——四兄弟的别号均出自陶渊明的田园诗篇。
公司成立之初,可???清一色的家族班底 :醉翁是制片兼导演,邨人擅长编剧,仁枚善搞发行,邵逸夫摄影。当时,邵逸夫的工作比较琐碎,打扫卫生、管理道具、跑腿打杂等。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他要跑上几十公里,有时还会挨骂。
凭着商人直觉,邵醉翁把观众群定为一般市民。他认为市民虽有三教九流之分,可有一点是共通的:大家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依恋及对视听娱乐的追求是不可更改的,应采取立足“本土化”的制片路线,大力拍摄宣传“劝人为善、仗义行侠、忠孝节义”等旧道德、旧观念为主的影片。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很正确,公司成立不到半年,以《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三部影片,在上海站稳脚跟。其中,《立地成佛》投资2000大洋,票房高达1万大洋。为迎合观众,邵醉翁又及时把正流行于江浙一带、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弹词《梁祝痛史》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影片很快引起火爆。
正当邵氏兄弟准备大展拳脚,一场意外的争夺战悄然逼近——六家上海电影公司共同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专门针对天一围追封杀。这是一场凶狠的逼迫,为了避开“六合”锋芒,邵醉翁决意到海外开拓市场,首选华人华侨聚居较多的南洋一带。
巡回乡村放电影
1928年3月的一天,春雨如织,黄浦江边的外滩码头,一艘旧式客轮汽笛长嘶。船梯上,老管家正指挥搬运工把笨重的箱子往客轮上搬,一边提醒着:“小心点,别磕坏了!”不用问,箱子里装的都是天一公司的影片——邵仁枚即将远赴加坡。
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来自广东、福建的新加坡华人拒之门外,幸得一位孔姓同乡的帮助,他带去的几部影片才很快得以放映,不久便大受欢迎,一时爆棚。邵仁枚很快忙得不可开交,便给上海发电报,希望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这一年,19岁的邵逸夫刚刚中学毕业,收到消息,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奔赴新加坡。
初到新加坡,邵逸夫立即投入工作。每天拂晓时分,兄弟俩就开始准备。邵仁枚清扫场地,检查放映机,搭好帆布帐篷;邵逸夫则拿着海报,拎着浆糊桶,走街串巷到处张贴。等忙完这些,太阳才升起。兄弟俩便开始了早场放映。
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放完最后一场电影,送走最后一批观众时,通常已是子夜时分,兄弟俩接着拆卸帐篷,收拾放映机,赶到下一处地方,稍稍休息一会儿,紧接着开始新的放映准备……
邵逸夫年纪虽小,但脑子很灵活,他发现农村地区因为交通不便,人们很少有机会进城看电影,就和三哥商量把远离大城市的小城镇和乡村作为突破口。邵仁枚也想,既然新加坡大戏院都在上映美国电影,小戏院被“六合”控制,何不走“农村路线”?
说干就干,兄弟俩肩扛手提,把影片背到了周边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