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语言习得还是人格塑造上,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锻炼的引导,让学生在感悟体验美的同时,学会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
一.在诵读中感受艺术美
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断句能力。朗读文言文时,除了按文章标点作出恰当停顿外,还应处理好句中词语间的组合关系,通过相应的停歇体现出内部层次,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和谐统一起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否,很多时候就看对句读和重音的处理如何。判断句读,读准重音,不仅能显现文章的形象美、韵律美和逻辑美,更能读出课文的情感来。
例如学习《赤壁赋》时,完全可运用诵读教学法。开始可通过齐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感情基调。研读第一段前,先启发学生总结作者飘逸淡雅,怡然自得的乐,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自由诵读并试着背诵第一段。这时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可身先士卒,声情并茂地背诵全文。最后让学生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把它背出来,在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并谈谈喜欢该句的原因。这样设计,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新课改理念,以当今语文课堂少有的朗朗书声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祭十二郎文》就要读出作者痛惜、哀伤的真挚感情。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使优美的课文内化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的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
二.在品味中体会语言美
典雅蕴藉的文言文体现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张力,意境开阔深邃,韵味无穷,往往几字便将广阔悠远的情境展现无余,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如《滕王阁序》,文中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文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美境,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像这样的名句仅靠翻译是无法让学生品味到语言之美的。又如《项脊轩志》中(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若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顷之、象笏的词义,但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顷之的韵味。试想以大母如此高年,可能还是小脚,这么快就拿来了象笏,可见象笏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托着大母对家道中兴的希望和对我成功名的期盼。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才是深层次的。这样品味,则可体会到作者构思运笔之妙。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文体特点,挖掘文章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吟咏诵读,品味揣摩,让学生陶醉于文言文的语言美、音韵美,从而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在探讨中领略人格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驱动下,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不但能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养成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还能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在交流中共享美的认识。
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格形象,能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如屈原独立不迁、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孔子仁、义、礼、智、信的坚定信念;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刘禹锡被贬官后,身居陋室而安贫乐道;周敦颐身居官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的正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