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帕慕克作品中追寻主题
浅析帕慕克作品中追寻主题
摘要:2006年10月12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称他的作品“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象征。”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解读《新人生》、《白色城堡》和《纯真博物馆》浅析帕慕克先生在创作中的追寻主题,分析帕慕克自身的身份对于其作为东西方文学桥梁作用的影响,并试图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东方知识分子的去从。
关键词:文化身份;镜像理论;主体构建;文化冲突;文化交往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78-02
帕慕克先生有自己的写作特点,无论多么复杂的文化内涵,他都能用侦探,谋杀,情爱等通俗的小说情节表达出来,这使得他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接受,深入解读起来却困难重重。随着帕慕克先生作品书写的精湛和思考问??思路的成熟,一些一直萦绕在作品间的追寻主题也最终有了隐约的解决方案。从帕慕克的第一部历史小说《白色城堡》开始到他近期最新的一部小说《纯真博物馆》,帕慕克就一直致力于书写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否定与追寻的模式。
一、《白色城堡》中的身份置换
帕慕克自己也声称他是从《白色城堡》这部作品开始关注文化身份。《白色城堡》讲述了两个面貌相似,却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故事:年轻的威尼斯学者因为一次倒霉透顶的航行,被土耳其人俘虏到了伊斯坦布尔,并沦为奴隶。他的主人名叫霍加,两人的长相令人惊奇地相似,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随着两人相处的时间渐久,他们越来越了解彼此的生活,认同彼此,甚至联手消灭了一场席卷帝国的瘟疫。最后,在层层迷雾下两人调换了身份,奔向各自选择的新生活。这部小说中帕慕克费心地安排了两个双胞胎兄弟的人物相遇,他们分别象征着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从最初的相斥到相吸,到最后的身份置换,帕慕克似乎在告诉我们,其实东西方文明不是不可融合,只是要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拉康根据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婴儿出生时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存在物,无物无我,混沌一片。婴儿从他6个月到18个月期间才达到生存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就是指人的心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分化阶段。主体并不等于自我,而是自我的形成过程。主体构建的过程当中,可以把他人想象为自我,也可以把自我想象为他人。镜像阶段是开启一段人类对于自我探索的生命历程。在《白色城堡》中,霍加与“我”最后都放弃了对于自我身份的固守,从而建构了全新的自我主体。帕慕克似乎在告诉我们,所谓的身份,如同萨义德理论中的“东方”一样,其实是想象的产物,是可以被颠覆的。从而,身份的权威性在帕慕克先生的戏谑中被质疑。
二、《新人生》中的自我幻想
“某天,我读了一本书,我的人生从此改变。即使才展开第一页,它的强烈冲击仍深深打动了我”……帕慕克在小说开头就描述了文中的“我”读了《新人生》这本书过后迷狂的状态。书中的强大力量摧毁了主人公的旧的自我世界,然而,新的人生却尚未寻得,因此,主人公困惑并迷茫。书中永远都关乎一场旅程。主人公见到某个目光一路追随着他,让他想追寻。《黑书》中主人公追寻妻子如梦,《我的名字叫做红》当中,黑追寻凶手和心上人的认可,《纯真博物馆》当中凯末尔一直在追寻自己的表妹。这种追寻,其实并不是对于他者的追寻,而是对于自我重新建构主体身份的追寻。在福柯看来,目光的凝视是带有一定的权利话语的。文中反复出现了人物对于《新人生》这本书的凝视,阅读和机械的抄写。表面上看来是文中的主人公是在凝视着在《新人生》这本书,而书中散发出来的光其实是一个强烈的隐喻,暗示着书中所代表的价值观对于读者的凝视。期间,主人公在完全折服于那本书描述的世界之后,在黎明前的微光中,看见死亡以光芒万丈的天使形象现身并见证了自己的死亡。这段简短的文字其实包含了大量的隐喻。死亡是自我旧的主体意识的死亡,而死亡的天使形象又和西方的基督教传统相关。基督教理论中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来救赎尘世的人类。这里暗示了书中的理论其实就是西方的价值观念,而且是以一种救赎东方的形态出现的。这时,主人公随着自我的死亡,诞生了一个陌生的他者,而这个他者的特性就是主人公要追寻的目标。然而,随着主人公的丧生,帕慕克似乎在暗示我们,一味的抛弃传统或者固守的回归都不是解决的途径。这似乎也是对于土耳其民族身份的寓言。
三、《纯真博物馆》中对于幸福的理想自我的追寻
《纯真博物馆》是帕慕克先生最新的一本书。表面上的故事情节是一个对于旧爱的追寻故事。与上面两部文本不同的是,《纯真博物馆》当中的“我”在经历了痛苦的追寻过后,即使没有通过身份的置换,也达到了幸福的理想自我的状态。这是第一次帕慕克先生的主人公追寻过后没有死亡,置换身份,而是已自我的形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