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泉寺项目施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琴泉寺项目施组.doc

三台县琴泉寺维修加固项目(项目名称)标段施工招标 年 月 日 琴泉寺位于三台县城北北泉路原唐巴公路左侧的长平山腰。该寺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年间,初名安昌寺,以后魏安昌王长子、新州(三台)刺史拓跋则的尊称安昌公为名。经隋,唐初更名慧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声似琴,清乾隆时已称琴泉寺;民国年间,田颂尧军驻三台时,于1928年又命名为甘露寺,但群众仍叫琴泉寺。寺下山崖多摩崖造像,现存已知的有10龛700余尊。千佛岩右侧有“赵岩洞”二室。原为东汉崖墓,是唐代隐土越蕤隐居著书处。寺内有一尊清代铁铸仿唐观音坐像,高1米,戴花冠,饰璎珞,双颌下垂,结吉祥印,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还有一通《摸鱼儿》词石刻碑,阴刻、楷书。寺内存有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的双笋石,宋刻《颜氏干禄字书》,元代《赵府君墓碑》和明天顺四年(1460年)的大铜钟等文物。寺周古树参天,山门前石径两旁两棵银杏围抱近3米,远望若巨伞两柄。从寺院远看城周,山峦滴翠,北塔东塔相对。下顾城廓,涪江凯江汇流环饶。琴泉寺依山傍水,风景独好。1981年5月由三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由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C。每年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2°C,八月最高,平均气温为26.2°C,无霜期为275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78.3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9.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夏季(6-8)降水量为622.7毫米,占全年的61%。 三台县琴泉寺区域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浅丘地貌。勘察区为桌状山地貌,地形地貌呈条状山体,受水平软硬岩控制,坡体呈阶坎状,顶部地形较为平坦,四周陡峻,琴泉寺位于山体中部泥质岩缓平台上。 据地质调查与山体外侧斜坡岩土层结构剖面情况,勘察区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地层现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Q4dl+el):主要分布于缓坡及地形低洼地带,主要为黄灰色粉质粘土,硬塑状为主,含泥岩及砂岩碎石、角砾,厚度一般0~2m,分布不均匀,多开垦为旱地。 ②、侏罗系中统 沙溪庙组(J2s):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砂岩夹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泥质岩具饱脱水风化特征3.4、地质构造及地震 勘察区位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川中褶皱带,构造线成NNE—SSW走向,勘察区地层近于水平,勘察区内岩层主要发育两组近垂直构造节理,一组近于岩层走向发育,另一组近垂直于岩层走向发育,倾角均总体垂直于层面。节理于砂岩中总体不发育,岩体呈裂隙块状结构。 琴泉寺地处山体中部,山体呈长条形桌状山,山体总体地下水不发育,但存在巨厚层砂岩,巨厚层砂岩为相对含水层,泥质岩为相对隔水层,巨厚层存在基岩裂隙孔隙水,为场地内主要含水层,流量较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琴泉寺甘露洞即有泉水出露,即为巨厚层砂岩出水,该泉据访问流量约为0.01~0.1L/s。 第六节 建筑状况 琴泉寺座落在三台县北坝镇长平山山腰处,据县城0.5km,是一座集古建筑、千佛岩、赵岩洞为一体的寺庙建筑。寺院采用院落式布局,依山就势,中轴线建筑座西朝东(朝向78°),建筑面积160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寺院西面紧邻甘露洞,洞内有“琴泉”山泉池,泉水终年不断。洞两旁岩壁存有“灵湫秘府”等历代摩崖题刻和碑刻,还有称为“罗汉洞”、“兜率天”的东汉崖墓。 琴泉寺现存建筑坐落在二级台地上,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所建。“琴泉寺”由南北向复合四合院并列组成。北面四合院为“琴泉寺”主体建筑,建筑朝向78°,由山门、正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南面四合院为居住和生活区,由前房、中房、后房及厢房等组成。 大雄宝殿正殿,又名观音殿,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为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14.32m,进深六间,通进深11.74m,建筑面积224m2,建筑高6.45m。建筑前金柱间施六抹隔扇门,其中明间施六扇,左右两次间各施六扇。两山面柱间及后檐柱间施青砖墙。梁架施五架抬梁,十架檩前檐廊用五柱,正脊檩上有修建题记。 前殿(带山门),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面阔五间,通面阔18.84m,进深四间,通进深7.07m,建筑面积185m2,建筑高6.01m。檐柱与金柱间施廊道,建筑前台阶坐落在高4.16m的条石堡坎上,廊道前施石栏板。前殿两稍间建筑为后期增加,其屋面低于明间和两次间屋面,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造型。前殿为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建筑。五架抬梁,七架檩前檐廊用四柱。 南北厢房,建于民国时期,面阔七间,通面阔25.10m,进深二间,通进深5.74m,建筑面积391m2,建筑高4.44m。穿逗式木结构,七架檩庑廊。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 正殿后是甘露洞,洞内便是“琴泉”山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