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代、人生与艺术思辨张力
时代、人生与艺术思辨张力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初,他的《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的《爸爸爸》《女女女》开创了“寻根文学”的先河;九十年代以后,他的《马桥词典》《暗示》在形式探索上带来的巨大冲击,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峰;2006年推出《山南水北》,在肉体与精神上对乡土实现了双重回归,是“中国版的瓦尔登湖”。他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日夜书》,则是一部浓缩型长篇小说创新之作。既真实记录了知青与现时代的生活,又是对这两个时代知青遭遇的直视与反思;既写出了这一代人生命与精神的旅程,又有这一代人人生与人格的变异;既再现了这个当代群像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又发掘出了时代的变迁对他们的深刻影响。这是一部“后知青”的生命书写,是知青一代的精神史。
一、时代现实的写照
《日夜书》是一面时代的镜子,生活中的美媸丑恶都在这面镜子里得到活灵活现的展现,真是栩栩如生,毫发毕露。显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激情燃烧岁月的历史产物,它的确让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历尽了艰辛,遭遇了苦难;挥洒了青春,蹉跎了岁月。韩少功《日夜书》中的白马湖,就让这群知青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烙下了斑斑的血痕:“白马湖茶场有八千多亩旱土,分别划给了四个工区共八个队……垦荒、耕耘、除草、下肥、收割、排渍、焚烧桔杆”等,常常是“摸黑出工和摸黑收工”,而且,“烈日当空之际,人们都是被烧烤状态,半灼伤状态,汗流滚滚越过眉毛直剌眼球,很快就淹没黑溜溜的全身,在裤脚和衣角那些地方下泄如注,在风吹和日晒之下凝成一层层盐粉,给衣服绘出里三圈外三圈的各种白色图案。”不仅如此,饭“只能填塞肚子的小小角落”,红薯充饥则“屁声四起”,饥肠辘辘。甚至为了五十张饭票,去啃死人的骨头;为了吃顿“烂肉”,不惜在夜晚跋涉几十里山路。不仅常被村干部“责骂”,“扇来耳光”,还差点被球形闪电劈死。这群吃苦受难的知青,只能用幻想镇痛,以“酒鬼”消愁。
随着时代的变迁,知青陆续??城了。这一代人“需要读书的年代下乡,回到城市再重新就业,学习生存技艺,再和比自己年轻五六岁的同代人来竞争,他们明显处于劣势。他们的不如意,他们此后人生道路的扭曲都跟这段经历有关系。”①于是,“回城后心灵的空虚和生活中的不适应似乎比上山下乡的苦难还要令人难以忍受”。②比如“根红苗正”的郭又军,他只下乡一年多就返城了。可回城没几年,他所在的国营工厂就破产了,他也被迫成为下岗工人。就在此时,妻子却抛家弃女,离他而去。他只能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即使自己啃冷馒头,患上了癌症,他仍然沉迷于麻将,甚至这一场刚完,又急忙奔赴下一桌麻将。以至“朋友”的荣誉,似乎成了他骄傲的本钱;他渴望融入人群之中,却总是让别人不知所措;他翻寻笔记本中的笑话,想博得大家开心,却更让人觉得幼稚可笑。最后,他不堪癌症和经济的双重折磨上吊自杀。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新时代里,知青的现实处境,真是让人难以理解也难以释怀 。他们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熟悉的陌生人”,成为了上山下乡大潮退却三十年后一批最尴尬的孤独者。
然而,辩证地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有它的正面价值。它磨砺了人的意志,锻炼了人的体魄;知道了农村的贫瘠,体验了农民的艰苦。正如作品中描写的,“我也参与过(对下乡)这种抱怨”,但“几乎忘了的问题是,白马湖的农民会这样说?他们当然也觉得知青崽很苦,离乡背井更是可怜,但再苦也就是几年,顶多是服了几年兵役吧,而他们在白马湖活过了世世代代,甚至一直活得更苦和更累,那又怎么说?他们甚至不能享受知青的‘病退’和‘困退’的政策,没有招工和升学的优先待遇,但一眼看过去,土生土长的万千农民中不也成长出好多企业家、发明家、艺术家、体育明星、能工巧匠、绝活艺人,还有一条短裤闯出国门却把生意做向了全世界的家伙,凭什么说三五年的农村户口就坑了你们一辈子?”显然,这种正面书写,正是作者对记忆的重构或者重新组织的结果。它是疏离于甚至对抗逐渐庸俗化了的、权力化了的知青记忆;它突破了既往的知青文学的建构模式,重新唤醒这个超级记忆所遮蔽的个体记忆,拂掉年深日久的灰尘,恢复其正面价值的生动性和切身性。从而让旧的记忆闪现新的光泽,显露新的意义。
二、探寻生命的奥秘
人,谁都无法预料自身的发展与将来。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作者所说的:“我相信人的性格几乎同指纹一样难以改变。”于是,《日夜书》在探寻生命的奥秘中,特别注重一个人物过去与现在的关联,现在这个人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年轻时一个人,成熟之后是什么样的?如果说,夜晚是孕育的象征,白天是成熟的象征;那么,一个人成长的夜晚与白天,到底有什么明显的或暗潜的联系?这之间的关联,可以揭开命运的神秘面纱。
有志者事竟成。有一颗担当天下的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