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doc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陈保亚 男 教授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
耿振生 男 教授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语音史 音韵学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苏卷)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