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耳部解剖及生理(ppt)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耳廓假性囊肿 先天性耳前瘘管 先天性外耳廓畸形(副耳 ) 内壁:中耳与内耳分界,中央有一明显的豆状隆起称鼓岬。 卵圆窗、面神经管、外半规管凸 匙突 圆窗 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隔以薄骨板,上部有两个开口: 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咽鼓管的鼓室口 后壁:又称鼓室窦(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上部有一小孔,称鼓窦入口,上鼓室藉此与其后的鼓窦相连。 鼓窦入口 锥隆起—镫骨肌腱 鼓索神经 上壁: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分隔,大脑颞叶并与鼓窦盖相连。 下壁:一小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前方为颈动脉管的后壁,如果此壁缺损,鼓膜为蓝鼓膜,半球形。 鼓膜可分紧张部和松弛部两部分。 鼓膜分三层结构:上皮层,扁平上皮 纤维层 粘膜层 鼓膜标准:鼓膜脐 光锤 锤凸 锤纹 锤骨 前劈 锤骨 后劈 椭圆囊-椭圆囊斑(位觉斑),感受位觉,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皮。 球囊-球囊斑(位觉斑),有前庭神经球囊支的纤维分布。 听觉生理 平衡生理 (一)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气导,骨导 外耳:收集声源、扩能 中耳:增效扩能 内耳:感音换能 内耳(inner ear) 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埋藏于颞骨岩部,复杂而精细 解剖和功能 前庭 半规管 耳蜗:前部 似蜗牛壳 高5mm 底9mm 旋绕2.5~2.75周 底周相当鼓岬 后下方有蜗窗。 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埋藏于颞骨岩部,复杂而精细 解剖和功能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组织学 膜迷路 内淋巴系统 骨迷路 骨密质构成 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解剖和功能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螺旋器 (corti器) 盖膜 盖膜 外毛细胞 基底膜 耳蜗神经 内毛细胞 传音: 淋巴液?基底膜 感音:Corti器 (基底膜与盖膜剪切运动刺激纤毛? ?毛细胞兴奋一机械能变电能?神经冲动) 基底膜蜗底:窄(0.04mm)、硬,高频 蜗顶:宽(0.5mm)、软, 低频 编码:Corti器 精细的频率分析.双向换能. 耳声发射来自外毛细胞释能活动, 增强基底膜反应, 提高频率分辨率和听敏度. 耳的生理 听觉、平衡觉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蜗 前庭 蜗神经 前庭神经 听觉皮层 耳蜗核 丘脑 斜方体 听神经acoustic nerve 及其传导径路 蜗神经 前庭神经 听觉皮层 耳蜗核 丘脑 斜方体 听神经acoustic nerve 及其传导径路 蜗神经内耳门入颅止于蜗神经背核和蜗神经腹核,至两侧上橄榄复合体,至下丘核或内侧膝状体经内囊止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颞上回。 耳的生理 听觉、平衡觉 空气传导、骨传导 解剖和功能 前庭 半规管 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埋藏于颞骨岩部,复杂而精细 内耳(inner ear) 二、膜迷路 (一)椭圆囊和球囊 在椭圆囊内的底和前壁上有椭圆囊斑,在球囊的前壁上有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二)膜半规管 膜壶腹的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 椭圆囊斑 球囊 球囊斑 壶腹嵴 前膜半规管 外膜半规管 后膜半规管 前膜壶腹 总膜脚 (三)蜗管 蜗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