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_地方文献论文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_地方文献论文
地方文献论文
摘要:综论了文献的几种含义及其演变,阐述了地方文献的定义和内容,论述了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属性以及它与文献学、图书馆学、目录学、方志学等学科的关系。1 文献定义综论1.1文献简释。“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是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文献的概念。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1)“文献”二字的最初出处:《论语·八俏》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全部的分歧是从理解孔子的“文献”二字的不同含义而形成的。1. 2认为文献分别指典籍和贤人。何晏《论语集解》郑玄注说:“献犹贤也,我不以成礼之者,以此二国之君贤才不足故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注(1):杨燕起、高国杭,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书面文献出版社,1989.9----------------------------------------------------------------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大。”近人刘师培则说:“仪、献古通。书之所载谓之文,即在人所谓典章制度也;身之所习谓之仪,即古人所谓动作威仪之则也。……孔子言夏、殷文献不足,谓夏、殷简册不备,而夏、殷之礼又鲜习行之士也。”①按刘说与郑说有小异,即贤指习行礼仪之贤人,但与郑说尚可基本代表一类。1.3认为文指典籍,贤指贤人之言论,文献分别指较为正规的历史材料和时人的论证材料。这以马端临《文献通考》为代表,并且后来很长时期人们一直沿用。《文献通考·总序》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说之书,信而有征者得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进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各派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证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氏的观点实际是对前说的拓展,也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因此事与言都是文献。不过,“言”记录下来即成了文字,马端临的“文献”实际包括了在他看来确实有价值的文字材料,只是他将这些材料分了两个类别,即文——古人流传刊刻的著作,献——元(他编此书时)以前或当时流行较广、或尚未刊布的有裨经邦治国的文字,是近乎文书档案、案牍掌故的范畴。1.4将文献的范围扩大到不仅指图书而且指文物。此说以新《辞海》、新《辞源》为代表。《辞海》(1979年版)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今专指具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②而《辞源》(修订本)则认为:“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多指熟悉掌故————————————————————————————————注① :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书面文献出版社。1989.9 ②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2-----------------------------------------------------------------的人。《论语·八佾》……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1)两本权威性的大型工具书都把文物包括在文献之内,其概念的内涵就要丰富得多了。其实,文献的概念不如此扩充,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且中国先秦时文字载体有青铜、甲骨、石头、竹简、木犊,所谓“书于竹帛,镂之金石”,这些古物既是文物亦是文献,把文物别开于文献是欠妥的。1. 5文献确解:文献即是上献的典籍。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试图要把“献”字与“文”字作为并列词组来诠释,以致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实际则是:献字最古是名词,意为肥犬,《说文》曰:“献,宗庙名羹献,犬肥者以献。”用“肥犬”来祭杞。后来由此引申出“荐进”之意,遂成为动词。(2)《尔稚·释诂》说“献,享献也。”《疏》:“致物于尊者曰献。”古代有所谓“羹献”、‘膳献”、“贡献”,后来有所谓“芹献”,“文献”一词的结构与之相同,其意亦明白得很,故“文献”实即“献文”——进献典籍。(3)1.6“文献”概念的随时演变。单就文献载体而言,除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还出现了音像型、缩微型、机读型文献,且日益与印刷型文献相抗衡,这是引起文献观念演变的主要原因。今天结合时代的需要,特别是从整序文献、利用文献的角度去把握文献的一些基本要素和特点,是特别重要的。朱建亮先生广泛研究了文献概念的历史变化,认为:“信息时代的文献定义是:文献是以文字、声象符号等等为信号编码的,以便于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物体为信号或载体的人类精神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