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4斯大林及其后的苏联社会主义 .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4斯大林及其后的苏联社会主义 .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4斯大林及其后的苏联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 农业改革:开垦荒地;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重工业的发展路线 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增加地方的生产自主权 外交: 与美国关系的缓和与斗争 两次柏林危机 一次古巴导弹危机 * 第一次柏林危机-1 又称“柏林封锁”,指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 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 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 23 日下令将 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 * 第一次柏林危机-2 1948年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 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 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 第一次柏林危机-3 柏林的封锁和解除的过程中,西方阵营是赢家。这主要是因为: 1.苏联的封锁给西柏林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民对切断他们生活来源的苏联十分反感,而对西方的空运感激备至。苏联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 2.柏林封锁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西方三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取消货币改革,甚至迫使柏林退出并阻止西德政府的建立。然而苏联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柏林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柏林的分裂成为德国分裂的前导。 * 第二次柏林危机-1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 “前哨城” 。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 “自由城市” ,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 “ 柏林危机 ” 。 * 第二次柏林危机-2 关系的紧张导致民主德国的居民大量外逃,民主德国为了加强边境管理,在西柏林的边界拉起铁丝网,筑上水泥墙,称为柏林墙.柏林墙的建立加剧了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古巴导弹危机最具一触即发之势,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 /u/vw/944182 /v_show/id_XNjY2MzA3ODQ=.html /b1289168367.html * 评价: 是一个改革者:政治上创造一定的民主环境(松动) 有历史局限性的改革者: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没有解决人与政权的异化问题,加重人们对政权的信任危机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冲击,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改革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苏联国力日增,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 改革还使国际共运中独立自主趋势增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探索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 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总的说来是继承多于批判,改革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和矛盾性。改革的前期效果好些,后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对旧体制缺乏自觉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也不可能抓住本质的东西,明确主攻方向。 * 在倒赫斗争中,赫鲁晓夫给唯一支持他的米高扬说:“既然他们不想要我,就这样算了。我不会反抗的。”“我已经老了,疲惫了。现在一切都听从自然吧。主要的事情我已经做了。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有不同了。恐惧消逝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 一位前苏联学者(布尔拉茨基)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它的体制。至于抱怨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和残暴性格,这是小孩子的政治思考水平。” *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成长背景: 工作接触面广,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