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课件第5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pptVIP

2017201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课件第5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课件第5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

课文名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名言警句 一、作者简介 文本常识积累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做了高度评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权书》。嘉祐,宋仁宗的年号。《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这篇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是篇史论文,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但论古是为了讽今,所以作者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不当。 二、背景展示 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三、文体知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第3段:论证“不赂者以赂丧” (第二个分论点)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整体把握 六国论 第1段:弊在赂秦 (中心) 数量比较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2段:论证 “赂秦而亡国” (第一个分论点) 秦兵又至 弊在赂秦也 (结论) 赂而得者战而得者 其实百倍 难易比较 先祖父得地艰难子孙献地轻易 又在六国下矣 齐、燕、赵亡国 “地”与“欲”比较 引喻小结 薪不尽 火不灭 胜负已判 此言得之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牧以谗诛” 第4段:议论抒情 (承上启下)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承上)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启下) 第5段:讽今 (主旨) 六国与秦国——不赂而胜 宋朝与西夏——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脉络梳理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属于怎样的关系? 要点突破 答案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论证了共同的结局——六国破灭。 2.第二段是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地、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第四段属于什么论证?最后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答案 ①假设论证。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②最后一句是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结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延伸探究 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两段完全可以删掉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 (示例)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误,给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结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借古论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文章的立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采用正确的办法应对突发事件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国者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及魄力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素材运用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运用示例 苏洵在《六国论》中呼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