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8.docVIP

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8.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8

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 时间:2011-07-22 16:28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 中国教育制度史往往与朝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复习教育史时需要注意不同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及其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其中,书院制度、科举制度、近代学制的发展、演变和改革, 中国教育制度史往往与朝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复习教育史时需要注意不同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及其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其中,书院制度、科举制度、近代学制的发展、演变和改革,是贯穿我国教育制度史的重要轴线。我国具有特色的教育机构如稷下学宫、京师同文馆。 一、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   2.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3.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   4.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5.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6.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正谊明道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强勉行道   ④必仁且智   ⑤明于性情   7.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3)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②思考与求是   ③问难与距师   三人行教育推荐教育史考研参考书:   王炳照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重难点:各家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1-07-22 15:49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思想 这里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中外教育史这部分在教育学考研约占100分,但是它的难度相比较,要比教育学原理稍简单,但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零碎,内容颇多,是考查考生记忆能力的部分。各种教育思想也是中国教育史中重点的部分,考生要加强记忆。 一、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孟子的教育思想   二、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