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2.ppt

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2.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课件_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病) 丽水市疾控中心 蓝玉清 ?广州管圆线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其幼虫可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嗜酸性粒细胞性脊神经根脑膜炎或脑脊膜神经根炎,也可损害肺、眼睛和鼻。 广州管圆线虫是陈心陶1933 年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 1935 年确定为新属、新种, 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1937 年M atsumoto 在台湾野鼠肺动脉内亦发现一种线虫, 将其命名为鼠血圆线虫H aem ostrongylus ratti 。1945 年D ougherty 认为鼠血圆线虫应是广州肺线虫的同种异名, 故改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1945 年N om ura 和Lin首次报道台湾省1 例15 岁的男孩脑脊液中检获该虫幼虫。1946 年后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 陆续发现该病病例。分布地区跨越北纬23°至南纬23°的热带和亚热带[5]。全球已报告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 000 余例, 其中我国台湾省占300 余例。过去, 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 直至1996 年才报道4 例确诊病例。近8 年来, 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 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 1997 年10月, 温洲市首次发生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并引起该病爆发, 105 人因食凉拌“辣味螺肉”造成47 人发病, 罹患率44.8% ; 而未吃螺肉者77 人, 则无人发病。 2002 年8 月26 日, 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 8 名11~13 岁的学生, 在本村水沟内捞取100余只福寿螺, 敲碎后, 取5~10 只头部组织串起烧烤吃, 全部发病。 2002 年10 月9 日, 福州市某单位职工20 人在某酒楼聚餐食用“爆炒美国蜗牛肉”, 2 d 后13人开始发病。 今年从6月24日始,北京首次发生群体性广州管圆线虫病以来,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共接到临床诊断报告131例病例,其中重症病例25例,无一例死亡,已经治愈出院22例。在对85名临床住院病例进行了病学个案调查中发现,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青壮年,20到40岁76例、10到13岁2例、50到57岁7例,而且均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螺肉的就餐史。 生活史 ??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雌虫产卵(椭圆形,75μm×40μm)于血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呼吸道沿气管上行到达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排出体外的第一期幼虫,不耐干燥,但在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存活3周。当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物吞食或主动钻入其体内而感染,1周后蜕皮变成第二期幼虫,再经2周后蜕皮成第三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当鼠吞食含感染期幼虫的软体动物或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幼虫在鼠胃内蜕鞘,并进入肠壁小血管,经肝或淋巴、胸导管被带至右心,再经肺部血管至左心,由此达身体各部器官。但多数幼虫均沿颈动脉到达脑部,穿破血管在脑组织表面窜行。 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的移行、发育大致上与在鼠类相同。幼虫通常留在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其中完成发育至第4期幼虫或童虫,也可寄生于眼部。在人体极少发育成成虫。 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鼠类是适宜终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被寄生的老鼠体质差,常见背部后端脱毛;被捕捉后常能听到呼吸急促、哮喘。解剖可见鼠单侧肺部豆腐渣样坏死,剖开后可见集束(由鼠肺动脉包裹)的成虫,一般由1至10条雌虫和一条雄虫组成(雌虫是变数而雄虫不变)。 广州管圆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 线虫纲, 圆线虫目, 后圆线虫科, 后圆线虫亚科, 管圆线虫属。(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五阶元分类) 发病机理 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为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幼虫分布以大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为间脑和脑干、脊髓,最少是脑室。幼虫移行以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炎症反应有3个特点:(1)脑血管扩张,尤以蛛网膜下腔的静脉为甚,有时出现栓塞损伤;(2)虫体周围常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或脓肿;(3)在死虫周围有单核细胞及巨细胞浸集,在损伤之间还有淋巴细胞、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 临床表现 ?广州管圆线虫病最短的潜伏期为1天,最长可达36天,一般为10到16天。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颈强、发热、恶心、呕吐、感觉异常(游移性皮肤触摸痛)、下肢无力、肌肉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脑脊液压力增高等。临床表现特点为急性起病;头痛和/或游移性躯干四肢皮肤触摸痛突出;脑膜刺激征缺如或轻微;可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根受累;血液或脑脊液嗜酸

文档评论(0)

man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