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
冲破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的许多方面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所承受的尴尬处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语文教师的尴尬
1、面对网络的尴尬
《中国教育报》有过这样的揭示:“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影响视频、显示文稿、投影齐上阵……于是,上课就成为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按照预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中国教育报》2005.3.21胡婉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切勿神话和庸俗化》)
语文教师是面对网络最为尴尬的教师。原先大加赞赏的学生满分习作结果被人揭穿为网上下载品;原先得意的论文不想网上早有高人长篇大论在先;原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名家有声有色的范读录音磁带前悄然而退;原先还算工整的板书被多媒体各种字体和色彩图片展示所取代;原先想拓展语文空间多讲一些文史知识却被评论家斥为政治课,多放点音乐成为音乐课、多介绍自然常识便成了科学课。总之一句话:“语文教师荒了自家的田,乱耕别人的地!”(洪镇涛先生如是说)嗨,教什么?怎么教?于是感叹语文教师难当的人越来越多!
语文原本是汉民族的母语,是致力于人的内在精神塑造的人文学科,是承载人的生命个性教育、传承文明文化之历史使命的基础学科。而当今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中的技术化趋势令人担忧,课堂成了色彩的展示,成了文化的“拼盘” ,成了信息的“大杂烩”……有些年轻教师干脆把课堂交给机器,而自己只做一个操纵机器的“机器”。
诚想,一个没有黑板、没有激情、没有文本、没有心灵对话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世界。语文教师患了“失魂落魄”症,不知道语文怎么教了!语文教师的生存空间和职业尊严在一天天地减少失落。曾经那份语文教学中的自信荡然无存,就连说语文培养“听读写说”四大功能也担心贻笑大方。理论研究的空白导致实践行动的混乱无序,这是有悖于列祖列宗的圣明,有负于民族的神圣尊严。
2、面对文本的尴尬。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以话语权,而且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元评价。于是课堂中赞扬声不绝于耳,真理的外延几乎包容一切。只要回答,都说好,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不管恰不恰当都给分,惟恐不及。偶有几个“咬文嚼字”的“老先生” 计较起来,一律划为新课标新理念之外的悖时人之列。
更有趣者是课堂教学除了叫好之外,课文讲什么呢?讲到什么程度?课外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回答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一概茫茫然。于是学生有批评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只会用泪水洗去土地的耻辱和污秽,不会拿去真刀真枪与“小日本”干一场,真是个典型的懦夫文人。于是学生说《中山访友》中李汉荣一个大男人“头上插一朵小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女性”,整个儿一个变态!于是学生在学习《绿色蝈蝈》时大加讨论蝈蝈是益虫还是害虫,对文艺性的文笔语句全然于不顾。于是《化石吟》中“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有学生理解为“最近村里的老百姓因为政府征用土地进城告状,希望政府补助多一点”作为此句的诠释。于是有学生学习《风筝》之后说鲁迅对兄弟的感情虚伪之极,猫哭老鼠——假慈悲。面对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和歪曲,我们语文教师显得犹犹豫豫,畏首畏尾,不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包括“唯教参是从”者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以下调控行为:(1)避重就轻,环顾左右而言它,对矛盾点一笔带过,轻轻掩饰过去,此举为高手巧妙之作。(2)把皮球踢给学生,解决不了课后再议,草草收兵者为下策。(3)鼓励表扬精神可嘉,往往冠以“创新说”,津津乐道,对“异端说”奉为创新之举,赞赏一场,美其名曰“善于提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4)盖棺定论,斥之为无聊之谈,永无翻身,不问青红皂白。
对于课堂产生的问题矛盾,应该即使妥善解决,这要凭借教师的机学机智,聪明的语文教师欢迎这“可遇不可求”的教学灵感。苏霍姆林斯经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多一些对课堂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这才是教育的“生命关注”。
善于捕捉这种学生思想与思想碰撞的火花,因势利导,把问题引入深层次的讨论。用真、善、美的标准评价是非曲直;从文本出发揣摩作者的性感和写作意图;从创设虚拟的假设,由假设让学生推理,从而得出荒谬的结论,用事实论证说服学生;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也能辩出个道理,给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总之,这比浮光掠影式的文本处理更为科学,能使教学双边活动更为和谐。
3.面对作文的尴尬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今中考作文以话题作文居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