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博崛起背后:广场效应没有削弱,只是经历了质变
微博崛起背后:广场效应没有削弱,只是经历了质变
过去有人将微博比作广场社交,微信则是客厅社交。在不少人眼中,如今微博的“广场效应”正在减弱,但我个人觉得,微观广场效应还在,甚至更大,只是广场的性质正在变化。
年末已至,各种盘点在所难免,倘若评选贯穿2016年互联网公司的“惊艳指数”,如无太多意外,微博应算其一:
迅猛的增长势头,让微博在“后大V时代”上演了一番真正意义上重回颠覆的故事,论及剧情跌宕程度,中国互联网史上实属罕见。
而关于微博,商业维度的分析已有很多,今天不妨从其他角度分析一下——你知道,在“微观改变中国”的那几年,人们非常热衷对其社会意义进行探讨。
几年前,微博之于社会“意见市场”的角色让它成为公知热土;如今,一拨人正在远离它,而更多的年轻人闻讯而来,微博近3亿活跃用户很大比例是90后和00后群体,其中又有很大比例来自二三四线城市。
直觉上看,现在微博特别像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个窥探人间百态的万花筒,而新闻热点是其中最斑斓的部分,企鹅智库几个月前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关注热点事件是微博忠实用户最主要诉求,占比73.5%(其次是名人明星占47.2%;社交占比14.4%)。
过去有人将微博比作广场社交,微信则是客厅社交。在不少人眼中,如今微博的“广场效应”正在减弱,但我个人觉得,微观广场效应还在,甚至更大,只是广场的性质正在变化。
我还记得,许多年前,有社会学者谨慎地写道:“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定制模式与信息茧房生成内在嵌合。”
但多年之后,至少在其中一种使用场景里,如今微博的广场效应很大程度上走在“信息茧房”的反面——在已习惯分众传播的互联网环境,资源似乎在向热门新闻和话题倾斜的微博,更像是在打破每个人的信息茧房。
举个例子,作为诸多社会热门新闻的发源地,微博的热搜榜提供了每个人圈层(尤其职业圈层)之外了解新鲜资讯的最佳入口,很多时候,它甚至以主动搜索的形式完成。在我看来,这可以称得上是人们对“广场环境”的一种眷恋。
茧房之外的世界
如你所知,理论上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之一,就是将这个世界切分成无数细碎的小共同体,蚕食着“大众”概念,而机器算法也在加速人们获取资讯上的分众过程:“个性推荐”或“猜你喜欢”已成资讯软件标配。
路透新闻研究院调查显示,尽管传统新闻人对回音阁效应(echo chamber)和平台偏向(platform bias)等网络现象的忧虑并未褪去,但年轻用户仍旧迷恋和信任算法推荐内容。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最大程度降低检索成本,如凯文·凯利所言:“未来很多行业都是过滤器,在海量对象中把无效选择过滤掉,让人更好利用时间。”
然而必须承认,或许是过滤器还不够好,人们总会对茧房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尤其是几千年来换汤不换药的那些“广场属性”浓烈的事件类型:政治,社会阶层摩擦,对他人的道德评判(尤其涉及两性),等等。
罗振宇曾总结道:“随着大众媒体的消失,这个世界基本不可能再出现小故事,所谓小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不具备传播性,是通过渠道强力传播硬塞到你脑子里去。现在出现的是云故事,不发生云故事传播就不会发生。中国有四类云故事原型:第一类,仇富;第二类,仇官;第三类,民族情绪加地域歧视;第四类,两性。”
翻看微博热门新闻,不少都是这四类故事的变种,其中明星两性关系似乎最具广场效应,王全安,文章,王宝强,林丹……私域内的任何细微之处都被拽至广场接受道德审判。
总之,相较于微信的”客厅环境”,即便最后一哄而散,即便与自己毫无关系,微博也给予了人们在广场喊话的权力。
事实上,就像部落时期对个人的最重惩罚是驱逐出部落(这种惩罚后来转化为古代的流放和现代的囚禁),人类对群体的归属感是一种心理需求——但中国人尤其喜欢和别人的生活纠缠在一起,哪怕进入现代社会,通过微博便知,干预他人生活的冲动往往不加掩饰。
相似的喜好
为何如此?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提供了一种答案,人们之所以喜欢关注他人,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关注自己,通过他人的样子了解和安慰自己。
譬如,很多人关注王宝强事件,是因为能在内心深处本能唤起一种声音:“虽然我没那么多钱,也没人认识我,但毕竟我老婆还睡在枕边,我的钱还乖乖地待在卡里。”借此对苦闷的生活聊以自慰。
而另一方面,在如今的微博广场中,“争论”,甚至“制造争论”一直是主旋律,而争论话题则更多是甜党咸党,蟑螂大小……这种既无厘头又无尽头的话题。
进一步讲,就像企鹅智库调研报告显示的那样,微博忠实用户和新增用户中女性和90后/00后群体占比较高,而在微博流失用户中男性高知群体占比较高。
我相信那些离开的人们中,不少人曾抱有幻象:这个社会应在更大的层面达成某种以求平衡的共识,但今天年轻的微博用户好像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esigner在双质量飞轮曲轴系扭振分析中的应用_江淮汽车等.pdf VIP
- 腹腔感染的治疗(共49张PPT).pptx
- 2025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pdf VIP
- 12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及记忆口诀.docx VIP
- 2024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现状和地方实践经验研究报告.pdf VIP
-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汇编(含四个大单元).docx VIP
- 项目七:凉拌蔬菜(课件)五年级上册劳动人教版 .pptx
- 车务系统防寒安全知识.docx VIP
- 日本语能力考试N2文法课件8.(基准类语法)~を基準にして.pptx VIP
- 《智能变电站工程应用技术》全套教学课件.ppt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