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课件_15.ppt

  1. 1、本文档共1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_15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以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发热、休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 流行于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区。 【定义与概述】 病毒性出血热共13种,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iver,EHF); 朝鲜称朝鲜出血热 (Korean hemorrhagic fever,KHF); 苏联称出血性肾病肾炎 (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HNN); 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及病原学的确立,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简史(1) 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应当追溯到1935年,日本士兵在我国东北森林草原地带发生EHF,曾误诊为“出血性子斑”、“异型猩红热”、“急性肾炎”和“出血性斑疹伤寒”。 1938年7月在绥芬河流域的二道岗,有20名士兵患EHF,当时称“二道岗热”。 1939年9~12月日本骑兵在孙吴演习,20人患EHF,6人死亡,当时称“孙吴热”; 1940年在黑河附近日本士兵236人患EHF,死亡26人,当时称“黑河病”;同时期在日本驻军所在地,如永安、三江、北安和延边等地均发生EHF,当时延边地区称EHF为“间岛热”。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简史(2) 1941年日本军队曾报告,在出兵东北的百万日军中有12000人患EHF,病死率高达30%;1942年虎林发生102例EHF,死亡15人,当时称“虎林热”。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我国自1950年黑龙江省发生18例EHF病人后,年年都有EHF病例发生,只不过当时是一种农村病(也就是90%以上的病例都是农民),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可能是有点陌生。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 早期出血热病原研究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统治我国东北期间,日军侵略军进入疫源地后,曾遭受自然疫源性疾病出血热等的威胁。 1940年由日本军医中将石井四郎主持成立了关东军第731部队,本部设在哈尔滨平房,外地设有4个支队,孙吴为其中支队之一,番号为“673”部队。 “731”部队1938年新定的课题:《关于探索“孙吴热”病原体的研究》。北野政次 杨柏林.屠刀下的「马路大」-「731」在孙吴(之四).黑河日报 1985年8月28日第4版. 1940年建的731部队孙吴支队 (673部队)实验场遗址。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 1976年李镐汪发现黑线姬鼠肺组织携带本病相关病毒 1978年首次成功分离 1981年我国宋干、严玉臣等黑线姬鼠分离到汉滩病毒(A9及A16株),当年分离到我国首批家鼠型抗原(R22) 确定一个型:在一个基因片段中25%的核苷酸序列与其他所有一致HV不同 确定一个亚型:5%~24%不同 确定同一个亚型:差异小于4%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现统称汉坦病毒(HV)。本病毒为有膜RNA病毒,形态有圆形,或卵圆形,病毒核心为基因组RNA和核壳,外层为脂质双层包膜,表面是糖蛋白,直径70~210nm。 病原学(Etiology) RNA病毒, 圆形或卵圆形 有核心,双层包膜、 外膜有突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蛋白及其功能:汉坦病毒的基因组由L、M和S三个片段组成。 S片段编码病毒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核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非中和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 M基因编码膜蛋白,分为G1和G2。G1区有抗原决定簇的主要部位,毒力基因可能也在G1区 膜蛋白可能是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细胞融合和细胞免疫等的主要功能部位。 L片段编码病毒多聚酶(或转录酶)蛋白,在病毒复制中起主要作用。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 Ⅰ型--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病毒分离来自韩国的黑线姬鼠,又称野鼠型。病情属重型。 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